編者按:鄭州像許許多多的城市一樣,會有擁堵,會有霧霾,會有城市化進程中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她看起來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她卻是一座值得愛的城市。
數十年來,她一直在成長,人口從幾十萬到近千萬。為了讓人們居有定所,她只有不斷壯大自己,不斷新建和擴建城市道路,去調整經濟結構,這幾乎是刮骨之痛。
這就是鄭州,一座比任何城市都努力的城市,一座一直希望你我都幸福的城市。
為此,映象網重磅推出《我在鄭州挺好的》系列專題報道,記錄時代變遷下的鄭州市民生活,記錄這座城市的發展脈搏。
本篇為第十五篇。
我在鄭州挺好的(15):兩百元的保障房 低保戶暖心的窩
濱河小區
王玲燕下崗后,就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住上這樣好的房子。對2年前的她來說,她住的棚戶區只要不被拆,就算能過個安穩年。
但突然有一天,她在濱河小區有了一套房,還帶著花園,她欣喜若狂。
映象網記者 何葉 劉紫君
“今年的冬天 不冷”
她不覺得今年這個冬天很冷,很難過。
王艷玲的家很干凈,潔白的墻壁,地板也像剛拖過,室內散發著溫馨的暖光,這就是低保戶王玲燕在濱河小區的家。
曾經,一個兩室的房子對于56歲的王玲燕來說就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而如今,就在這個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內,她一邊和記者聊著自己的生活,一邊忙著中午的飯食。
“房子好著呢,住進來的時候也省心,連衛生間和廚房都裝修了,我們就是添置了些家具。”對于現在的房子,王玲燕打心眼里是一百個滿意。
但在五年前,王玲燕的家卻是另一番模樣。在布廠街的一個筒子樓里,一家人擠在13平方米的一間房內。
王玲燕以前是國棉四廠的織布女工,身體不好,被摘除了一個腎。而老伴也癱瘓在床,不僅喪失了勞動能力,每月還需上千元的醫藥費。
“我記得,當時一個月要交270元的房租,還負擔得起吧。”王玲燕回憶起那段歲月,滿是艱辛地說。
以前,王玲燕一家就靠她和老伴的養老金過日子。“我們還有個小女兒,才15歲還正在上學,也是花錢的時候。我們倆身體都不好,都要吃藥,每個月的這些錢顧上我就顧不上他了,中藥錢也只夠一個人用。”
她的手 滿是舊日的傷痕
回憶起以前的歲月,這位50多歲的老人有著說不盡的話。在寬敞明亮的廚房里,王玲燕又講起了她在筒子樓里的事。
“幾戶人家在走廊上共用一個爐灶燒飯,下雪天更要除去灶臺上厚厚的積雪才能燒飯。”王玲燕搓了搓手說,那時候手指都鉆心的疼。
現在王玲燕的手上,還能明顯的看到之前被凍傷的痕跡。
“下雨下雪沒法做飯就算了,幾戶人用一個爐灶做飯,肯定是不能按時吃上飯的,那時候經常要排隊做飯。丟東西、壞東西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王玲燕停下手中的活,看著窗外說。
搬家之后,王玲燕的生活變得好多了,有獨立的廚房,獨立的衛生間,再也不用和鄰居們爭搶了。
更令王玲燕滿意的是,他所在的濱河小區不僅區位佳,而且配套設施齊全,生活十分便利。“保障房小區也很講究品質。”王玲燕很滿意現在住的地方。
走出家門,王玲燕主動給記者當起了導游。來到一個小廣場前,她自豪地說:“這是活動廣場,我們大家的樂園。”
一個籃球場大的廣場上,健身器材一應俱全。“白天可以在這下下棋,用健身器材鍛煉鍛煉身體,到了晚上更是熱鬧,吃過晚飯,男女老少都來到廣場上,廣場舞、太極拳,生活都好起來了。”
一路走、一路看,小區內幼兒園、小賣部、小菜攤、衛生服務站等生活配套一應俱全。“我們這種低收入的人也不求能住上多大的房子,有個住的地方,不至于露宿街頭就很滿意了,在這里住的挺好的。”
“拿著低保在外租房子不容易”
曾經,46歲的左飛居無定所、病痛纏身。2014年,當拿到分配的保障房鑰匙,他笑的是那樣的開心、那樣的滿足。“不用再漂了。”
左飛和愛人靠打工掙錢,一家三口長年在外租房居住。左飛身體好的時候,兩口子掙的錢除去交房租外,生活過得也還不錯。
好日子還沒過多久,左飛又因工受傷,肋骨斷了幾節。塑料廠的工作是干不下去了,只能找些簡單輕松的工作。
可命運又再次和他開了次玩笑,左飛被查出患有慢性肺炎,家里的存款全用來給他治病。妻子每月1480元的工資和低保,一家人的開支明顯不夠,全家人決定搬家,租便宜的房子住。
就這樣,一家三口在陳莊附近找到一套平房,每月租金四百多元。這套房子不到二十平方米,簡陋、狹小,屋內放上床和沙發就沒有多余的地方了。兒子只能擠在沙發上睡,寫作業也只能蜷縮在小小的餐桌上。
在這里,洗菜、用水、上廁所全是公用,說起以前的生活,左飛眼里有了一絲暗淡,“以前的生活都不愿意去想。”左飛說。
2014年底,對左飛一家來說,期盼的保障房終于分配下來了。
拿到鑰匙那天,他們一家迫不及待來到新房。打開防盜門,潔白的墻面、平整的地磚,看著就讓人舒坦。廁所內洗臉池、馬桶一應俱全;廚房內的水池、灶臺也已經安裝好。
就在記者采訪中,一個背著書包長得敦實的小男孩風風火火地闖進了房門。原來,是左飛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放學回家了。
“申請到保障房后,最擔心的是孩子能否順利就近轉學。”左飛說,小區是去年底入住的,如果入住后辦理轉學要跨學期,對孩子上學不利。為此,他決定提前為孩子辦理就近轉學手續。
鄭州的學校一向緊張,左飛原以為辦轉學不會順利,還準備了幾套方案,甚至想到實在不成就找關系辦。
但出乎左飛的意料,當他拿著準備好的資料去辦手續時,全程一路綠燈。去年9月,孩子順利提前轉入西崗學校。“現在孩子已完全適應了新學校,學習成績也令人滿意。”
“在鄭州幾年 有了家的味道”
蔣平夫妻倆已經在鄭州市當了5年環衛工人。
他們一直負責清掃紫辰路街道,工作和生活條件逐年改善。“4年前,我們干完活兒只能蹲在路邊啃冷饅頭。”4年后,他們的早餐已變成熱花卷、大米粥、煮雞蛋和火腿腸。
“不光早飯有了改善,每個月還能領到10多天的免費午餐票,一個月可以省下近400元的伙食費呢。”妻子范小芬咧開嘴笑起來。
在鄭州這幾年,除了生活上的改善外,他們住的房子也換了模樣。
過去,蔣平一家4口擠在只有17平方米的出租屋里,除了每個月近500元的租金外,還要交水電費,尤其到了冬天,還要靠買煤生火爐來取暖。
“去我們的新家坐坐吧,現在比以前寬敞多了。”范小芬一邊兒笑著說,一邊兒將垃圾倒進垃圾車。
“我們是入住在保障房有42平方米,搬進來后,又把陽臺改造成一間小臥室,寬敞了很多。房租還算便宜,一個月200多元,我們能省下一大筆房租。”環衛工人蔣平樂呵呵地說。
進屋后,一股暖意撲面而來。房子面積雖然不大,但有兩個臥室、一個客廳,還有廚房和衛生間,完全可以滿足夫妻倆的日常生活需要。墻上的照片、茶幾上的水果、廚房里飄出的飯香,透著濃濃的家的味道。
“最難的時候總算過去了,現在住上了保障房,大女兒嫁人了,小女兒也找到了工作,日子越來越好。我倆要好好表現,爭取再能多干幾年,少給孩子們增加負擔。”范小芬臉上笑開了花。
據了解,從2003年新農合大病醫保實施至今,河南省已經有8256萬農民受惠于新農合政策。這其中就包括了周輝移植造血干細胞的費用。
每周,鄭歐班列都會從鄭州出發,穿過高山、荒漠、草原、原始森林,最終到達德國漢堡。
魏佳是周口人,今年27歲,有一個兒子。2008年,為了紀念奧運會,當時20歲的她給自己剛出生的孩子取名“奧運”。就在孩子百天的那年,魏佳和丈夫為了生計,奔赴610公里外的蘇州,南下打工。
有一群人,他們在漫天塵土中指揮著工程車,巨大的機器轟鳴聲,和工人的吆喝聲,傳了好幾里。這是鄭州市高新區的建設鏡頭之一。
人的一生不知道有多少個十年,而這十年間人們又不知道能做多少個決定。而鄭東新區的發展并沒有讓陪伴它的人們后悔……
也就是前幾日,我結束了“鄭漂”生活,在鄭州安了家。那是值得我紀念的一天,即便已過去十多天,心里仍不能平靜,就像一個游子,時隔多年,終于回到了自己離開已久的家。
巴齊曾是一名留學生,現在是阿富汗一家報社的記者,雖然英語不是他們的官方語言,但他口語發音標準。
鄭州像許許多多的城市一樣,看起來不似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她卻是一座值得愛的城市。
12月2日以來,映象網重磅推出了《我在鄭州挺好的》系列報道,講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見證時代的發展變遷,記錄城市的進程脈動。
10年前,小商小販扎堆經營,熙熙攘攘中不乏臟亂與不安。10年后,繁華商圈、世界一線品牌,車水馬龍里露出秩序和美觀。
北三環作為鄭州北部的一條東西大動脈,自東向西將鄭東新區、金水區、高新區連接起來,是一條黃金大道。
而今洋樓林立的的張莊社區,再也不是當年那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更讓人難以相信,幾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土丘和草房。
隨著鄭州200多個城中村的改造升級,越來越多的喬芳即將成為市民,他們將以全新的職業和崗位重新融入這座日益崛起的國際化商都。
“每次逛街都像一次長征”,對于逛街的態度,劉欣可謂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愛恨參半吧,每次都累得不成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