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鄭州像許許多多的城市一樣,會有擁堵,會有霧霾,會有城市化進程中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她看起來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她卻是一座值得愛的城市。
數十年來,她一直在成長,人口從幾十萬到近千萬。為了讓人們居有定所,她只有不斷壯大自己,不斷新建和擴建城市道路,去調整經濟結構,這幾乎是刮骨之痛。
這就是鄭州,一座比任何城市都努力的城市,一座一直希望你我都幸福的城市。
為此,映象網重磅推出《我在鄭州挺好的》系列專題報道,記錄時代變遷下的鄭州市民生活,記錄這座城市的發展脈搏。
本篇為第十一篇。
我在鄭州挺好的(11):沒有后悔十幾年前的決定
東區整潔的街道
映象網訊(記者 駱瓊 劉紫君 文/圖)人的一生不知道有多少個十年,而這十年間人們又不知道能做多少個決定。而鄭東新區的發展并沒有讓陪伴它的人們后悔,無論是當地的老居民、村干部、建筑工程師、亦或是慕名而來的企業家……
老居民:現在的好日子都是沾了東區發展的光
“全家應該能分到三套房子、10多萬塊錢吧。”“老李,拆了劃算不?”“爸,將來咱村會是怎樣啊?有地方住沒?”……
2004年7月31日,距鄭東新區概念規劃方案地公布剛剛過去了兩年時間,在鄭州東區金莊的一戶普通的農家院里,老李夫婦和他們的兩個孩子正在開家庭會,討論著村里的拆遷方案。
“搬,規劃都出來了,我就不信咱們生活好不起來!”老李一拍桌子,替這個家做了一個決定——響應政府號召拆遷、重新規劃發展。而他那時候也不知道這個決定對他們一家意味著什么?
老李名叫李全福,鄭州東區金莊人,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家里有幾畝地,靠種小麥過活,而他的老伴則在村附近的學校教書,家里兩個小孩,一男一女。
“那時候東區哪有現在這樣子,村里要么是地、要么是魚塘,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干活。”老李回憶著說,但還算有一個好運道,村里面的土地好,“旱澇保收,一家人的生活還算湊合。”
15年前的賈崗村,就是現在的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附近。
孩子一點點長大,各種花銷也大了,為了能多賺點錢,老李就想辦法和村里面的人合伙在附近租了一個果園,種上蘋果和梨子賣到市區。
“果園也沒賺多少錢,后來又出去打過工,開廠生產模板……”老李坐在沙發上,看了一眼懷里抱著的孫女說,啥法都想過,就是為了過上好日子。
從沒后悔過當初搬遷的決定
就在老李想著怎么賺錢的時候,2001年8月至9月,時任河南省省長李克強兩次聽取了關于建設“港澳新城”(也叫鄭東新區)的匯報。
當了解到規劃面積僅為5平方公里時,他希望鄭州市在發展問題上能放開思路,拓寬視野,立足中原崛起謀劃長遠,并明確指示要高起點、大手筆,國際招標,重新規劃鄭東新區。
2002年初,新的鄭東新區方案公示,新規劃中鄭東新區的面積達到150平方公里,比老城區的面積還大了10平方公里。
2004年7月31日,老李家的村子開始搬遷,“一直聽說這里要拆遷改造,現在終于有消息了”,經過一家人的討論,老李決定早搬遷,而這個決定也是希望家里人能過上好日子。
其實,老李在第一次看到東區規劃方案時就深深地被震撼了,高樓大廈、購物中心、綠地廣場……那時候老李心中已經有了些想法。
等待了一年后,老李他們村的安置房終于蓋好了,“看著十多萬的補貼款和三套安置房,我就覺得當初的決定沒有錯。”
雖然沒有了土地,但老李現在的生活過得有聲有色。“拆遷補得三套房租出去,一月租金就夠我們老倆口花了,政府還發了養老保險。現在啥事都沒有,散散步打打牌,挺好的。”
“現在東區發展太好了,前幾天那個上合會不是還來這兒開了么!”就像老李說的那樣,十幾年過去了,東區已經發展成了鄭州的一張名片,而老李也從農民變成了市民。
“現在回想起來,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真是沾了東區發展的光。”老李一直重復著,十幾年了,東區這個地方能從洼地變成今天這個模樣,“不敢想啊。”
據了解,從2003年新農合大病醫保實施至今,河南省已經有8256萬農民受惠于新農合政策。這其中就包括了周輝移植造血干細胞的費用。
王玲燕下崗后,就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住上這樣好的房子。對2年前的她來說,她住的棚戶區只要不被拆,就算能過個安穩年。
每周,鄭歐班列都會從鄭州出發,穿過高山、荒漠、草原、原始森林,最終到達德國漢堡。
魏佳是周口人,今年27歲,有一個兒子。2008年,為了紀念奧運會,當時20歲的她給自己剛出生的孩子取名“奧運”。就在孩子百天的那年,魏佳和丈夫為了生計,奔赴610公里外的蘇州,南下打工。
有一群人,他們在漫天塵土中指揮著工程車,巨大的機器轟鳴聲,和工人的吆喝聲,傳了好幾里。這是鄭州市高新區的建設鏡頭之一。
也就是前幾日,我結束了“鄭漂”生活,在鄭州安了家。那是值得我紀念的一天,即便已過去十多天,心里仍不能平靜,就像一個游子,時隔多年,終于回到了自己離開已久的家。
巴齊曾是一名留學生,現在是阿富汗一家報社的記者,雖然英語不是他們的官方語言,但他口語發音標準。
鄭州像許許多多的城市一樣,看起來不似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她卻是一座值得愛的城市。
12月2日以來,映象網重磅推出了《我在鄭州挺好的》系列報道,講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見證時代的發展變遷,記錄城市的進程脈動。
10年前,小商小販扎堆經營,熙熙攘攘中不乏臟亂與不安。10年后,繁華商圈、世界一線品牌,車水馬龍里露出秩序和美觀。
北三環作為鄭州北部的一條東西大動脈,自東向西將鄭東新區、金水區、高新區連接起來,是一條黃金大道。
而今洋樓林立的的張莊社區,再也不是當年那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更讓人難以相信,幾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土丘和草房。
隨著鄭州200多個城中村的改造升級,越來越多的喬芳即將成為市民,他們將以全新的職業和崗位重新融入這座日益崛起的國際化商都。
“每次逛街都像一次長征”,對于逛街的態度,劉欣可謂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愛恨參半吧,每次都累得不成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