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鄭州像許許多多的城市一樣,會有擁堵,會有霧霾,會有城市化進程中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她看起來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她卻是一座值得愛的城市。
數十年來,她一直在成長,人口從幾十萬到近千萬。為了讓人們居有定所,她只有不斷壯大自己,不斷新建和擴建城市道路,去調整經濟結構,這幾乎是刮骨之痛。
這就是鄭州,一座比任何城市都努力的城市,一座一直希望你我都幸福的城市。
為此,映象網重磅推出《我在鄭州挺好的》系列專題報道,記錄時代變遷下的鄭州市民生活,記錄這座城市的發展脈搏。本篇為第四篇。
祭城社區
我在鄭州挺好的④原地搖身變,村民成市民
映象網訊(記者 崔冰心)喬芳沒想到,自己耕作了半輩子的黃土地,竟然變成了高樓鱗次櫛比的祭城社區;她更沒有想到,自己會從一位種田地打坷垃的村婦,成為如今社區的花店老板娘。
這一切,皆因為祭城翻天覆地的拆遷改造。
隨著鄭州200多個城中村的改造升級,越來越多的喬芳即將成為市民,他們將以全新的職業和崗位重新融入這座日益崛起的國際化商都。
老住戶:從下地農婦到花店老板娘
喬芳說,自己曾是祭城村民,以前全家靠著自己的五六分蔬菜地為生,每天凌晨4點多下地摘菜,6點多騎著三輪車拉到菜市場交易,如果價錢賣得好了,每天能掙100元左右,遇到價錢不好時,每天僅能掙三、四十元左右。她說,以前還經常當中間商販菜,一天到晚,起早貪黑,很是辛苦,也掙不了幾個錢,自己堅持了三年,尤其是第三年,因蔬菜買賣行情不好,把前兩年的利潤全部賠光。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她和丈夫借款十余萬元,搬離自己的老宅,在如今的祭城社區附近租辦起一間小賣部,夫妻兩口帶著剛滿兩歲的孩子擠住在這里,每月全家才統一回到老宅子中團聚,和公婆、孩子一起開頓葷。“那時雖然不用下地干活,但依然起早貪黑,不種地也并沒有得到更多舒適、自由和財富。”
這樣的生活堅持到2005年,隨著鄭東新區的大力發展,喬芳家的生意越來越好,自己從摘菜、販菜的辛勞進度為現在的賣花、賞花,生活品質一步步更上層樓。
“原來俺農民家里囤的都是菜,現在生活水平高了,都喜歡買花放家里養眼舒心。”如今,喬芳在自己花店中為街坊鄰居組織了個聊天小沙龍,只不過登上沙龍的不是名家大師,而是和居民們常打照面的一群草根“名嘴”,說的都是家門事,傳的多是生活技巧,如此接地氣的講堂自然吸引了大批鐵桿“粉絲”。“來說話的老朋友很多,生意自然紅火。”
此外,街道辦的工作人員還會主動找到喬芳,讓她幫助在社區內設置文化宣傳欄,教授居民們在陽臺開展綠化美化等活動,參與監督社區綠化工作。
對此喬芳表示,原來自己是個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農婦,如今是坐在花店中點點鼠標、扎扎花束的老板娘,“我們全家終于過上了體面、富足、舒適的生活,我們在鄭州都挺好的。”
古稀老人:搬家沒有拆散老姊妹
冬日暖陽,霧霾初散,下午3點,72歲的張老太又出門了,在祭城社區內的路口,等待著和老姊妹“不期而遇”。她知道,只要天好,院里的老人們就會出來遛彎、曬暖,“院里環境好,安靜,車也不多。”
“從小就在一起,幾十年了,不容易。”
張老太和她的老姊妹們都是老祭城人,小時候就在村里有上千年歷史的老城墻根下長大。
“那時城墻有7米多高,夏天風吹不過來,俺們都是沿著城墻根的斜坡爬到墻上吹風,晚上鋪張涼席還能睡覺。”
2005年,鄭州市大力發展鄭東新區,祭城和其他村子一樣,被列入拆遷安置范圍,隨即,祭城社區形成。
能在有生之年住進樓房,張老太說,自己說啥也沒敢想過。“以前住的都是草房、條件好一點也是瓦房、平房,屋里潮的很。”
對于搬家,有一件事讓張老太放心不下——老姊妹、老鄰居會不會住分散?后來證明,張老太的擔心有些多余。
分房時,每個大隊的人還被安排在一起居住,以前的老鄰居在新家還做鄰居,老姊妹也相離不遠,現在一有空,“以前是村口、村邊地聊,現在是樓上樓下聚。”
據了解,從2003年新農合大病醫保實施至今,河南省已經有8256萬農民受惠于新農合政策。這其中就包括了周輝移植造血干細胞的費用。
王玲燕下崗后,就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住上這樣好的房子。對2年前的她來說,她住的棚戶區只要不被拆,就算能過個安穩年。
每周,鄭歐班列都會從鄭州出發,穿過高山、荒漠、草原、原始森林,最終到達德國漢堡。
魏佳是周口人,今年27歲,有一個兒子。2008年,為了紀念奧運會,當時20歲的她給自己剛出生的孩子取名“奧運”。就在孩子百天的那年,魏佳和丈夫為了生計,奔赴610公里外的蘇州,南下打工。
有一群人,他們在漫天塵土中指揮著工程車,巨大的機器轟鳴聲,和工人的吆喝聲,傳了好幾里。這是鄭州市高新區的建設鏡頭之一。
人的一生不知道有多少個十年,而這十年間人們又不知道能做多少個決定。而鄭東新區的發展并沒有讓陪伴它的人們后悔……
也就是前幾日,我結束了“鄭漂”生活,在鄭州安了家。那是值得我紀念的一天,即便已過去十多天,心里仍不能平靜,就像一個游子,時隔多年,終于回到了自己離開已久的家。
巴齊曾是一名留學生,現在是阿富汗一家報社的記者,雖然英語不是他們的官方語言,但他口語發音標準。
鄭州像許許多多的城市一樣,看起來不似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但是,她卻是一座值得愛的城市。
12月2日以來,映象網重磅推出了《我在鄭州挺好的》系列報道,講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見證時代的發展變遷,記錄城市的進程脈動。
10年前,小商小販扎堆經營,熙熙攘攘中不乏臟亂與不安。10年后,繁華商圈、世界一線品牌,車水馬龍里露出秩序和美觀。
北三環作為鄭州北部的一條東西大動脈,自東向西將鄭東新區、金水區、高新區連接起來,是一條黃金大道。
而今洋樓林立的的張莊社區,再也不是當年那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更讓人難以相信,幾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土丘和草房。
“每次逛街都像一次長征”,對于逛街的態度,劉欣可謂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愛恨參半吧,每次都累得不成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