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名山云峰山
云峰山刻石
映象網訊(記者 何葉)昨天(9月15日),“山海仙境葡萄酒城”全國網媒煙臺行采訪團來到了中國書法名山云峰山。云峰山位于萊州市,巖石嶙峋,峰高、谷幽、林茂,景色如畫。春來,蒼松滴翠,百花吐艷;初夏,刺槐花開,皚皚雪白;秋日,松濤波涌,霜染楓紅。“春桃”、“夏槐”、“秋楓”為三時絕景。
秀美的萊州云峰山不僅景色宜人,更以其擁有眾多的北朝刻石而蜚聲藝苑,馳名中外。這些北朝刻石世傳為南北朝北魏廣州刺史鄭道昭的手寫碑記、詩賦、提名等,是書法藝術的稀世珍寶。
據相關部門統計,云峰山共有歷代刻石35處,其中北朝刻石17處(北魏16處,北齊1處),另有宋明清刻石18處。除一處明代石刻在山陽,其余均在山陰與極頂。刻石多處突兀巖石側面,以山勢取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或矗立,或斜依,或偃臥,由山腰散布至山巔,形成天然碑林。其中最負盛名的《鄭文公下碑》,刊于永平四年(511),刻面稍經加工,高2.65米,寬3.67米,為山中諸刻石之冠。碑文正書51行,行29字,計1243字,記述滎陽鄭氏家族歷史及鄭道昭父鄭羲生前事略,其書法謹嚴渾厚,剛勁秀美,堪稱一代名作。
讓記者驚奇的是,由于石質堅優,刻工精巧,刻石雖距今一千四百余年依然字跡清晰、點劃棱角分明,雄風偉貌存。全碑除殘損幾字外,其余皆保存完好,堪稱全國書苑的一支奇葩,古代書法藝術的瑰寶。
云峰山刻石是北魏書法藝術三大寶庫(另有云門造像題記和鄒縣四山摩崖刻經)之一,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書體介乎隸楷之間,被譽為隸楷之極,被日本書法界評為中國名碑第一神品,是研究我國字體演變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噸重的南朝辟邪不翼而飛 它是南京市級文保,被盜數月仍下落不明,警方希望市民提供線索 在平臺的西面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一側寫著“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獅子壩村失考石刻,南京市政府2006年6月10日。
欒川縣文管所所長龐海嬌說:“據一位村民反映,他初六凌晨兩點多回家時,看到橋還未被破壞。隨后,記者從潭頭鎮派出所了解到,警方初步確認橋上石刻被盜。
據楊某交代,他們剛剛盜竊了范蠡故里的漢畫像石之后,又從鄧州某地盜竊了漢畫像石碑等文物4件。在楊某指認下,警方很快將涉嫌銷贓的李某抓獲,并在其汽修廠內找到被盜石刻。
這張拼版照片為未經清洗的石刻(左)和經過清洗處理的石刻(1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丁海濤攝 12月4日,游人在位于陜西省咸陽市的乾陵石刻前參觀。
被盜文物追回后仍被丟棄在寺廟大殿前的地上。
現場記者看到除了石馬等之外,還有石碑,碑文上清晰刻有“廣東水師提督”字樣。”金琪軍說,考慮到文物的安全性,他們打算將這幾尊石刻暫時寄存至黃隘村的文化禮堂里,下一步將文物轉移到沈光文紀念館。
欒川縣潭頭鎮大王廟村山傍水,以石橋、老井、古樹、老宅而名揚鄉里,2014年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而大年初五夜(2月12日),大王廟村一座已遺存兩百多年古橋上的4塊精美的石刻卻不翼而飛了。
1991年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員30余人,興奮地親眼目睹了久違的遺跡,并留下了目前九日山最新的、也是唯一的一方英文石刻。“福建具有濃厚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底蘊,這不僅是福建重要的文化品牌,同時也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的歷史記憶。
近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蕭憺墓石碑、蕭景墓神道石柱,發生違法拓片事件,并暴露出種種管理漏洞。”老邵還建議,文保部門應對石裂紋進行監控和提前干預,必須對易發生雷擊的地方加裝避雷設施,延緩文物的自然老化和避免自然災害破壞。
去年5月15日,陵園發掘現場,右一為著大敞領裝的無頭蕃酋像 本報記者 王警 攝 在端陵的地面上,現存石刻較少,有4件石人,2件石馬,2件翼馬,1通石柱,其余石刻或遭損毀、或掩埋于地下。
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是一家以收藏和展示漢代和唐代石刻和石刻藝術品的專題性民間博物館,位于西安市高新四路30號新紀元主題公園旁,2012年5月成立。
記者從洛陽市文物管理局獲悉,近日文物部門在洛陽市孟津縣一處村莊走訪時發現唐宋時期墓前石刻,經初步勘探,出土石刻附近有一座較大型唐宋時期墓葬,疑似南唐后主李煜墓。
1月19日,記者在鄭州古道石刻博物館看到,兩棵傘狀的巨型靈芝分別用繩子吊在屋內,兩棵靈芝的直徑達到1.2米和1.5米,重達10公斤和12公斤,其中的一棵靈芝上新生長了許多小靈芝。楊正華 攝 1月19日,記者在鄭州古道石刻博物館看到,兩棵傘狀的巨型靈芝分別用繩子吊在屋內,兩棵靈芝的直徑達到1.2米和1.5米,重達10公斤和12公斤,其中的一棵靈芝上新生長了許多小靈芝。
3年前也曾留名:“路培國”到此一游。
1月19日,記者在鄭州古道石刻博物館看到,兩棵傘狀的巨型靈芝分別用繩子吊在屋內,兩棵靈芝的直徑達到1.2米和1.5米,重達10公斤和12公斤,其中的一棵靈芝上新生長了許多小靈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