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處中原,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在全國抗戰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八年的浴血抗日烽火中,河南軍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英勇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粉碎了侵華日軍無數次猖狂進攻,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反抗外敵入侵的壯麗詩篇,為奪取全國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
正面戰場:全省大部分國土淪陷
1937年底,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和天津后,又兵分三路沿平綏、平漢、津浦鐵路向華北腹地大舉進犯。張家口、石家莊、太原相繼失守,大片國土淪入敵手。由于華北正面戰場的潰敗,河南成了保衛武漢的屏障、西北的門戶,華北抗戰的后方和南北戰場的樞紐,成為中國抗戰的最前線。
1937年11月上旬,沿平漢鐵路及兩側南犯的日軍突破國民黨政府軍第一戰區的漳河防線,5日攻占豫北重鎮安陽。1938年2月初,為了策應津浦路作戰,日軍發動豫北戰役,國民黨政府軍新編第八師奉命炸毀平漢鐵路黃河鐵橋,日軍被阻于黃河以北。月底,豫北全部淪入敵手。5月19日,沿津浦鐵路南犯的敵人占領徐州后,隨即沿隴海鐵路西進。6月6日,河南省會開封失守。9日,豫東地區各縣城和主要城鎮全部淪陷,中原重鎮鄭州岌岌可危。1938年9月,日軍又向豫南發動進攻,很快占領了豫南。到10月25日武漢失守時,河南省的豫北、豫東、豫南共50余縣淪陷,半壁國土淪入敵手。而國民黨一、五戰區主力退據黃河以南、新黃河以東,控制了另外河南的約60個縣,與敵對峙達6年之久。
1944年1月,日軍為防止日本本土遭受空襲,確保中國東海海上交通通暢,決定在中國正面戰場發動一場旨在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摧毀中美空軍基地的豫湘桂戰役。河南戰役是豫湘桂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戰目的是擊潰國民黨第一戰區部隊,占領平漢鐵路南段及沿線地區,確保武漢日軍及華北日軍的陸上交通。從4月18日日軍進攻中牟起,在華北日軍方面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指揮下,日軍向河南正面戰場發起進攻,河南戰役全面爆發。從4月18日日軍自中牟進攻起,到5月25日洛陽失守,歷時37天的河南戰役,國民黨軍隊損失兵力20多萬人,豫中、豫西38座縣城和4萬多平方公里國土淪為敵占區。至此,河南基本淪陷,中原大地慘遭日本侵略者蹂躪。
在河南正面戰場上,盡管擔任正面防御的許多國民黨官兵懷著愛國熱忱,對日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但由于受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防御戰略方針的束縛,難以充分施展戰斗力,致使部隊不斷陷入被動,節節敗退,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則成為打擊敵人的主要力量。
敵后戰場:各抗日根據地相繼開辟
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在開封重新組建,成為領導全省人民抗戰的中樞。河南黨組織遵照黨中央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高舉團結抗戰旗幟,團結各階層愛國人士,宣傳組織民眾,推動救亡運動的開展,組建抗日武裝,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形成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
豫北和豫東淪陷后,八路軍、新四軍根據黨中央關于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戰略部署,先后挺進河南敵后,在地方黨組織和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下,配合和領導當地武裝,開展了廣泛的游擊戰爭,恢復了大片國土。鄧小平、劉伯承率領八路軍一二九師挺進太行山區,開辟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后改稱太行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晉豫邊游擊支隊與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協同作戰,創建了晉豫邊抗日根據地(后并入太岳抗日根據地);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在楊得志指揮下,挺進冀魯豫邊區,與直南、豫北和魯西南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會合在一起,創建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彭雪楓率領新四軍游擊支隊從確山竹溝東征,統一整編豫東、皖北、蘇北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開辟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李先念率領新四軍豫鄂游擊大隊,從確山竹溝南下,會合豫南、鄂中、鄂東等地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開辟了鄂豫邊抗日根據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有了充足的兵源和可靠的后方,為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戰,從1943年起開始逐步扭轉困難局面,成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主力軍。八路軍太行、太岳、冀魯豫軍區部隊在人民群眾的配合下,發起了林南、衛南、豫北等戰役,開展了局部反攻,收復了豫北大片國土。4月18日,日軍發動了河南戰役,豫中、豫西4萬多平方公里國土淪為敵占區。7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向河南敵后進軍的指示,對進軍河南作了全面部署。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冀魯豫軍區先后派出南下大隊、軍區八團、黨校警衛團等部挺進豫東,擴大了水東(新黃河以東)根據地,開辟了水西(新黃河以西地區)根據地。彭雪楓率新四軍主力從淮北根據地向西挺進,經過兩個月浴血奮戰,殲滅日偽頑1萬余人,恢復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新四軍五師豫中游擊兵團與南下的豫西八路軍第三支隊會師嵖岈山,開辟了豫中地區。
太行八路軍組織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在皮定均和徐子榮的率領下,挺進登封、偃師、鞏縣等地,開辟了嵩岳抗日根據地。豫西抗日第二支隊收復了新安、澠池、洛寧、陜縣大部分地區。為了統一領導豫西人民的抗日斗爭,中共中央決定建立河南區黨委、河南軍區和八路軍河南人民抗日軍。據不完全統計,到1944年底,各抗日根據地河南部分總面積達7.6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44.9%,人口為1325多萬,占全省總人口的39.4%?!?/p>
1945年初,八路軍在豫北發起強大攻勢,先后取得了道清、南樂、安陽等戰役的勝利。8月9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河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向日偽軍發起全面反攻,收復大片國土,與全國人民一道,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巨大犧牲:人口財產損失慘重
日本侵略者在對河南軍事進犯的過程中,狂轟濫炸,燒殺搶掠,奸淫婦女,無惡不作,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累累罪行,給河南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嚴重破壞了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河南人民為此付出了慘重的戰爭代價。
據戰后統計,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全省損失房屋156.2萬間,工農業損失總值12.455億元法幣,僅豫北25縣就死亡180萬人,損毀房屋42萬間。全省人口的大量傷亡和總人口43.5%的流亡,使大量從事工業、農業、商業等行業的人員離開家園,在饑寒交迫中痛苦地煎熬,根本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日本侵略者除在農村強征土地外,還修筑大量兵營、演兵場等軍事設施,使大片良田被毀,可耕地迅速減少,年糧食總產量減少了48.2%,棉花種植面積不足戰前的三分之一。日本侵略者強占工廠礦山,掠奪資金設備和礦山資源,導致工廠關閉、工人失業、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全省煤炭戰前每日總產量為24310噸,戰后每日產量為3720噸。鄭州豫豐紗廠等廠被迫停產西遷,豫北較大的10余家紡織廠被摧毀達70%以上。
日軍的侵略行為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1938年6月9日,為了阻擋日軍,國民黨政府在鄭州花園口掘開黃河堤壩,阻擋日軍西進。黃河決堤的洪水固然遲滯了日軍攻占鄭州沿平漢鐵路南下武漢的計劃,但淹沒了豫東、皖北、蘇北40余縣的大坡土地,近90萬人葬身洪水,上千萬人流離失所。黃河水夾帶著大量的泥沙,洪浪所至,地貌面目全非,農民無法生存,流離失所,形成連年災荒的黃泛區,直到解放后還災荒連年,給廣大人民造成極大的災難。由于豫東地區離黃河掘堤口門最近,地勢較低,成為黃泛區的中心地帶,遭受洪水沖擊最大的44個縣中,河南省就占了20個。
抗戰期間河南境內自然災害頻發,1941年至1943年全省連續發生了旱災、澇災、蝗災等嚴重的自然災害,受災面積之大、災情之重是歷史上罕見的。1942年全省民眾餓死者150萬人以上,逃亡在外者300萬人以上。1943年,災情繼續發展,南自武勝關,北至太行山脈,西起紫荊關,東至淮河流域,全被旱魔籠罩,大小麥顆粒無收,早秋全被旱死。秋后又發生了澇災、蝗災?;认x迅速蔓延,所過之處禾苗蕩然無存,受災地區迅速擴大到豫北、豫中、豫西42縣。因戰爭原因救災不及,致使餓殍遍地,數百萬災民背井離鄉,四散逃亡,使農業產量大幅下降,人口大量減少。全省人口1940年為30666255人,到1942年則減為24710986人,其中一半是饑餓而死。中原大地滿目殘垣斷壁,田園荒蕪,昔日千里沃野之地頓成狐兔出沒之所。
由于河南大部分地方處于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戰爭使國民黨統治區政府和百姓喪失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淪陷區的民眾更是沒有抵御災害的能力,僅冀魯豫區的災民就達120萬人,太行區災民亦在35萬人以上。加之駐扎在河南的國民黨軍湯恩伯部,魚肉百姓,為禍中原,強征糧食,僅1942年就向河南國統區民眾勒派小麥二億八千萬公斤,百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當時河南民間流傳著“河南四荒,水旱蝗湯”的民謠。
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河南人民以民族大義為重,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有力出力,為抗日戰爭貢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3000萬人民忍著家破人亡的傷痛,勒緊腰帶,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兒郎、丈夫送上抗日前線,慷慨無私地把手中的保命糧送給抗日將士。以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等為代表的中原人民的優秀兒女,前赴后繼,踏冰臥雪,櫛風沐雨,浴血奮戰在長城內外,白山黑水,淮河兩岸。河南人民還先后為八路軍、新四軍輸送了10多萬子弟兵,先后有2萬多人在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僅在睢(縣)杞(縣)太(康)地區先后就有沈東平、馬慶華、韓達生、唐克威4位共產黨的特(地)委書記,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壯烈犧牲。
在8年的抗日戰爭中,河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先后抗擊和牽制了20余萬日偽軍,對日偽軍作戰1萬余次,斃傷俘日偽軍及爭取偽軍反正10萬余人,攻克縣城40余座,收復國土10多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000余萬,建立了90余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18個行政專署。中原人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為奪取全國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坦P:王黎鋒 張艷慧)
抗日影片 五大經典面孔
抗日影片 五大經典面孔
回望歷史,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久治難愈的傷疤,是國人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烽煙四起,生靈涂炭,那一幕幕都是人們不愿提及的苦痛。面對入侵者,飽經磨難的中國人民最終以決然的勇氣,團結起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將入侵勢力驅離國土,捍衛了民族的尊嚴。
她們最美——閱兵徒步方隊中的女兵們。盡管閱兵的徒步方隊共11個,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這支被稱為最美的女兵方隊了。她們一個個身材出眾,成為人民軍隊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姑娘們就是美,難怪有網友在點評中高喊“我都愛你們!”,直呼加油。
繼太行抗日根據地之后,太岳抗日根據地也開始反攻作戰。
1937年秋,八路軍根據洛川會議精神開展游擊戰爭,配合友軍與日軍正面作戰。太原失守后,八路軍迅速挺進敵后,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游擊戰爭顯示出巨大的威力。
“日本統治下的偽滿洲國就是一個人間地獄,中國人完全失去了自由。東北的老百姓處處受到日本人和漢奸的監視,到處都有日軍的督導官。日本人殺中國人那就是如殺雞一樣,只要稍有不從或者漢奸告密,很快就會被日軍殺害?!辟Z里回憶。
上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不斷大規模入侵強烈震動了中國社會,抗日救亡運動隨之興起,中原人民也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偉大的民族斗爭中去。
位于河南省沁陽市常平鄉山區的“古羊腸坂”,自古以來就是連接豫晉兩省的重要軍事戰略通道,歷史上這條古道曾發生過40多次有文字記載的重大戰事。
南流寺村是安陽市殷都區治下的一個行政村,抗戰爆發后,該村成為淪陷區的隱形抗日根據地。孫氏族人中,既有自己拉起抗日武裝的草莽英雄,也有投筆從戎的同胞兄弟,更有共赴國難的抗日三父子。他們中有7人戰死,5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他們的傳奇故事,在當地口耳相傳。
豫西抗日根據地紀念館座落于革命老區——鞏義市新中鎮柏茂莊園內,紀念館以鞏義三大莊園之一的柏茂莊園1、2號院為館舍,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現有展室50余間。
登封抗日縣政府東白坪村舊址位于鄭州市登封市白坪鄉東白坪村。
密南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位于鄭州市新密市超化鎮栗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