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惟妙惟肖的朱仙鎮木版年畫、高亢激昂的河南墜子、載歌載舞的信陽民歌、千古傳頌的虞城縣木蘭傳說……河南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既是我們寶貴的資源,也是沉重的責任。
目前,河南的“非遺”數量多,品種雜,分布廣,保護的任務十分艱巨。
為促進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珍視和保護,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發展,自2014年9月1日起,映象網推出“文明河南 走進非遺”大型系列報道,將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立體化的傳播方式,采訪非遺傳承人、手藝人、門徒,挖掘背后故事,梳理文化脈絡,弘揚華夏文明。
【遺產名片】香包,古稱香纓、香囊、佩幃、容臭,是古代勞動婦女創造的一類民間刺繡工藝品。從狹義講,是指里面填充具有芳香除濕功效的中藥材粉末,外表繡以各種圖案的實體造型工藝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2009年,香包被列入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人展示自己做的布藝金蓮
映象網訊(記者 南樂天/文 段晉哲/圖)如今的年輕人提起端午,想的多是或甜或咸的粽子。董淑梅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的東北老家,一到農歷五月,滿眼都是紅紅綠綠的香包,伴著絲絲縷縷的艾草香,教那送的人、戴的人、看的人、聞的人不由地一激靈,身心都舒展。
最幸福的還要數那做香包的人。董淑梅就是這樣,她愛做香包布藝,幾十年樂在其中。
【系列報道】
走進非遺·太乙拳:古老之術挑戰現代整容
走進非遺·羅山皮影戲:在傳統與市場之間找到結合點
走進非遺·朱仙鎮木版年畫:與現代文明尋求和解
4月10日,青年古琴傳承人毓璁向時代周報記者證實,國家文化基金的文化干部近期曾多次主動與其接洽,鼓勵她申請青年扶持基金。北京市對市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補助標準則與國家級代 表性傳承人的補貼相當,為1萬元/年。
如今的年輕人提起端午,想的多是或甜或咸的粽子。董淑梅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的東北老家,一到農歷五月,滿眼都是紅紅綠綠的香包,伴著絲絲縷縷的艾草香,教那送的人、戴的人、看的人、聞的人不由地一激靈,身心都舒展。
小巧精致的蛋雕、雄偉壯觀的“小相獅舞”、華麗古典的香包……12月31日上午,新落成的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正式開館,鄭州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入駐展示,其中還包括剛剛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登封窯。
布袋木偶戲是河南民間傳統的曲藝形式,在面積很小的舞臺上,由一名表演者操縱木偶,運用口技等表現手法,獨立完成所有故事情節的表演。張學林老人是河南省周口太康人,年逾古稀的他是布袋木偶戲的第六代傳人,如今,他的工作是每天在開封市的清明上河園里為游客表演布袋木偶戲。
廣泛征求民意是我國立法程序的關鍵環節,今年6月底,我省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出臺地方性法規草案,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然而十幾天過去,卻遭遇乏人問津的尷尬。
12月6日,游客在陜縣張汴鄉參觀感受國家非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的獨特民俗。
一個人的“河南非遺博物館”
王懷蘭老人是固始花挑舞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花挑舞俗稱“花挑子”,在固始縣流傳了400余年。
6月13日是我國第十個文化遺產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重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一年前,鮑鳳山等四位新野猴戲藝人,經歷了人生的悲喜劇——千里迢迢到黑龍江賣藝,卻被當地森林公安拘留;一審被判有罪,二審又改判無罪。
5月28日至29日,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全國、省、市人大代表,對我市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一法一條例”)情況進行檢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解冰山帶隊檢查。
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猴加官”的傳承人顧鵬在展示制作好的成品。
”10月14日下午2時,在新野縣樊集鄉鮑灣村2組,說起4名老鄉在黑龍江被判刑一事,62歲的猴戲藝人張志中坐在凳子上抬高了頭,一臉困惑。為了感謝獼猴給老鄉們帶來的恩德,新野縣的猴戲藝人們還集資在樊集鄉修建了猴王廟,供奉香火。
猴戲藝人之心聲:活得再卑賤,也不想這老本行失傳。
”10月14日下午2時,在新野縣樊集鄉鮑灣村2組,說起4名老鄉在黑龍江被判刑一事,62歲的猴戲藝人張志中坐在凳子上抬高了頭,一臉困惑。為了感謝獼猴給老鄉們帶來的恩德,新野縣的猴戲藝人們還集資在樊集鄉修建了猴王廟,供奉香火。
11月9日,住建部官網發布《關于擬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基本情況的公示》,全國1602個村落擬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河南占了25個。據了解,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2012年9月,經傳統村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