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論壇一話題交鋒現場
映象網訊(記者 南樂天 蔣宇飛)互聯網社會傳統媒體如何面對日益嚴峻的新聞環境?社交媒體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10月30日下午,第十三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分論壇一的會議上,北京市政府新聞發言人王惠、中國青年網總編輯藺玉紅、中國西藏網總編輯吳慶軍、新浪網總編輯陳彤和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通過對近期在網絡上引發圍觀和熱議的新聞話題發表個人見解,在交鋒中回答了上述問題。
話題一:如何看“十一當日天安門廣場人群留下5噸垃圾”
陳彤首先發言稱“扔垃圾與否與愛不愛國沒什么關系”。他說,考慮到當時的天氣狀況(下雨)以及與往年縱向比較來看,“這個算不上新聞”。要批評的話,政府沒有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包括出現北京馬拉松時廁所不夠用等情況。
王惠說,民族素質是大問題。中國如今GDP全世界第二,但沒人認為中國就是世界第二。在國外,中國式過馬路、中國人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固有形象,這是全民責任,是綜合因素導致的,不可單一化簡單化孤立化,不能光靠說。媒體不能光靠說,不能僅是指責。應該多引導,樹立榜樣、給出建議、行動起來。
“我每天都要從天安門前過,很多人國慶節不到天安門前看升旗就會覺得少點什么?!蓖趸菡f,“請支持北京的純潔,那里是全中國的西藏”。
藺玉紅:扔垃圾不對,但是官方媒體以高高在上的態度把問題上升到那么個高度也是有問題的。應以事實為準則為導向,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擔當起應負的責任。微博也是,如果沒有擔當只能是墻頭草。
祝華新:這里存在兩個輿論場的差異。媒體在天安門前冒雨守候一夜是要關注社會的不完美,而老百姓來到天安門的那一刻就是對祖國的一種樸素的贊美,樸素的自豪感和尊嚴。媒體應克服道德解體和智商的優越感,應做不同階層、不同利益訴求以及不同情感感受者溝通對話的橋梁。而不是刻意尋找瑕疵,媒體不能沒有責任感沒有情懷。
吳慶軍:亂扔垃圾這個事兒不光在天安門廣場,在街道馬路上也隨處可見,它反應的是公德心。我認為人可以不富有,但不能沒有公德心。
話題二:如何看假新聞“老漢開房見網友是兒媳”
祝華新:這種市井八卦新聞一般是都市報喜歡,但是嚴肅的都市報還是有嚴格的把關機制的,傳統主流媒體一般不介入?,F在的問題是很多傳統主流媒體都開通了官方微博,微博喜歡追逐這種八卦新聞。對此傳統媒體一定核實,不能以轉發為借口,放松要求。我提倡微博有審核機制,即使是轉發,如果失實也要提到和報紙失誤相同的高度。提倡建立網友誠信評價體系,幫助官方微博克制追逐八卦的特性。
藺玉紅:應該強調辦報辦網的政治導向,強調親民情懷。出現這種新聞和互聯網的特點有關系,有一些網友喜歡看這種新聞,網友有需求,要求媒體耐得住寂寞。
陳彤:這可能也反映了當前媒體競爭太激烈的情況。社交網絡時代,偏遠地區的八卦,短時間就能傳到全世界,就這條新聞,大陸已辟謠,臺灣卻開始傳播,受眾都愿意看稀奇古怪的事兒。
吳慶軍:“謠言已經漫天飛了,真理還在穿鞋子”。雖是假新聞,仍炒的沸沸揚揚。媒體人應該都是憤恨的,因為它危害到了我們的生存狀態,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呼吁大家像清理真實天空中的霧霾一樣,清理網絡中的霧霾。
王惠:我也是記者出身,我覺得不說真話怎么有臉見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要恪守。傳播假新聞的人應該受到懲罰,應該建立相關法律和制度,職業新聞人物只要說假話,就不能再有發言的權利。媒體有培養受眾的責任,受眾有刺激媒體的作用。若媒體一再突破底線、受眾也一再突破底線,就都沒有道德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