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過程中與醫務人員交談。
定期來獻血小板已經成了楊予軍生活的一部分
【編者按】
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都擁有人生的出彩時刻,心懷各式各樣的夢想。映象網將分享每個人最真實的追夢故事,最動人的出彩時刻。
從6月14日起,映象網將以“中國夢·享出彩”為報道主題,從一億河南人中尋找有代表性的100個河南人,分享他們的人生出彩時刻,說出他們的下一個出彩夢想。
第四十二期,本網刊登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志愿者楊予軍熱心公益15年來堅持獻血破百次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感受和分享追夢的快樂,一起傳遞正能量,見證積極勵志的筑夢故事。
【人物檔案】
姓名:楊予軍
年齡:51歲
職業:下崗工人
出彩時刻:“我從小就不遲到,不管做什么事兒,獻血這事兒也一樣。”自從98年第一次獻血以來,楊予軍捐獻全血15次,成分血100次,風雨無阻,這一堅持就是15年。
獻血上百次是什么概念?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計算:一個治療量相當于獻出200毫升全血。一個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量約為4000~5000毫升,獻血上百次,等于將周身的血液換了十幾遍。
映象網訊(記者 南樂天 文/圖)“其實關于我沒什么好說的,做這個比我早,比我時間長的有很多人。”當被問到自己的“獻血史”,如今作為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隊大隊長的楊予軍,顯得十分淡然。
【出彩時刻】15年風雨無阻奉獻“熱血”
格子衫、黑色運動包單掛右肩,胸前掛著志愿者的牌子……高高瘦瘦的楊予軍看起來頗有一股精神頭兒。在河南省紅十字血液中心的接待大廳,一有人進來他會立刻熱情地迎上去耐心細致地解答各種疑問,不是聽他口口聲聲的“我這個老家伙”你大概會忘了,他已經51歲了。
1998年10月1日起,國家開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當時36歲的楊予軍知道這個消息后,“也沒多想,覺得這是好事兒就來了”。自此以后,每隔半年他都要來獻一次全血,每次都是400ml。
2006年楊予軍了解到“成分血比全血更緊缺,醫療效果也更好”,于是從2007年開始只獻血小板。最初按國家規定每28天一次,從去年7月份新規實施縮短間隔時間后,他就隔兩周都會來一次。除了有一次跌傷吃藥不能獻,兩周一次雷打不動的獻血小板,這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抽血小板的過程要更“受罪”一些,需要躺在血液分離機1個半小時到2個小時,“我很幸運,有的人身體素質不適合,會出現惡心頭暈的反應,這些情況我從沒遇見過。”他說。
【我的夢想】更多的人加入獻血的隊伍
不僅自己獻血,楊予軍還動員家人朋友一起獻。他的妻子楊建霞也是獻血熱心人,“她比我還早開始一個月”楊予軍說,“不過因為中間身體條件受限,沒有我來的頻繁。”
06年8月份,兒子楊辰滿18歲后,在楊予軍夫妻二人的鼓勵下也加入了獻血隊伍。提起這一家人,血站的工作人員嘖嘖稱嘆,“他們一家的獻的血加起來得有400多袋了”。
“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的獻血的隊伍中,我們這些老家伙還能再獻幾袋呢?”說起當前省內的獻血狀況,楊予軍稱,最大的原因是大家對獻血的相關知識不了解,尤其是對獻成分血的方式不接受,不信任。
“國內的獻血人數不到總人口的1%,這個數字遠遠落后于國外。”楊予軍說,“如果平時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隊伍,維持一個合理的量,也不會出現血荒的狀況,更不會出現比如汶川地震時大家一窩蜂搶著獻血,導致最終不得不限制采血以避免浪費,這都不是一個良性的狀態。”
【映象對話】
記者:有人覺得,獻血再多,用的時候還是得掏錢,這么很傻,你怎么想?
楊予軍:這么想就不對了。很多人都是在自己或者家人需要用血的時候才來獻,利用“互助”制度自救,其實如果平時都能獻一份,就不用怕缺血。按國家的政策,我們全家這輩子都可以無償用血了,但是我希望永遠不要有那么一天。
記者:您這么多次獻血過程中,有沒有哪一次是指定給某個人的?對方知道嗎?
楊予軍:沒有。我不贊成這種做法,我自己從來不指定給某個人。但其實需要的人很多,有機會到醫院看看吧,很多人更需要只是你不知道。所以我還是會選擇到血站獻血,血站和醫院會根據病人的狀況調配使用,當然他們肯定也不會見死不救。
記者:您今年51歲了,打算再堅持幾年?
楊予軍:到60歲生日那天(國家規定獻血最高年齡)。我的身體還不錯,前段時間天剛變涼的時候還一直穿短褲上街(笑),應該有希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