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河南臺記者管昕)新聞廣播“走轉改”記者采訪團日前走進焦作煤業集團趙固二礦,切身感受礦工井下的采礦環境,領略我省現代化礦井的新發展。
走進趙固二礦,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標準化的煤炭加工廠房,窗明幾凈的辦公大樓,綠樹蔥蔥的礦區環境,讓很多記者以為走錯了地方。更出乎記者意料的是,井下的采礦環境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樣。
下井前,每個礦工都要配備井下作業定位系統,礦工井下作業的位置和軌跡都可在地面的監控系統清晰顯示。工作人員說,在礦井出入口,安檢系統也會自動記錄下井人員的信息。
“一個人就一個號,我們還有相片在上面顯示。他只要一過這個井口,照片啪就出來了,跟機場安檢嚴格程度差不多。”
對很多年輕記者來說,下井采訪是平生第一次。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記者們乘坐礦井升降機進入地下700米的采煤巷道。
記者:“這下去多少米?”
工作人員:“700多米,2分鐘都下去了。1秒6米,還有個加速和減速階段,現在已經勻速了。耳朵有點壓力的話,憋憋氣,咽咽唾沫。”
到達井下,一條條曲徑通幽的巷道燈火通明。在巷道的墻壁上,訂有各項規章制度和各種安全提示標語。置身其中,雖像是到了一座地下迷宮,卻不會迷失方向。很多記者迫不及待的要去看采煤現場。
“咱這次去的是一個井下排水泵房。”“咱們要去看作業面嗎?”
“要去。”
在井下,記者們參觀了中央泵房、中央變電站和巷道掘進機,并詳細詢問井下采煤流程。現代化的采煤裝備讓記者們嘆為觀止,一名礦工指著一架現代化裝備說:
“這個主要是支撐頂板的,主要靠它的支護,人在這底下安全的工作,工人形象的把它比作腰圍5尺7,在國內是最大的,支撐力是1萬8千牛,相當于1千8百噸。”
深入井下的短短幾個小時,刷新了很多記者對礦井的傳統印象。焦煤集團黨委書記謝述新說,采煤裝備的現代化,就是為保障礦工能安全的生產出更多的“工業糧食”。
“整個安全管理建立一個網絡,系統都很完善,有什么問題都能及時反映到管理層,管理層一旦接到這個問題,馬上就要采取措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