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齊鶴)進入6月份,銀行間市場資金面趨緊態勢愈演愈烈,本是“錢袋子”的銀行也鬧起了“錢荒”。為了攬儲,各家銀行近期紛紛發行高收益理財產品,專家稱,投資有風險,利率或難達預期水平。
市民王先生最近常常收到各家銀行推銷理財產品的短信,他在興業銀行咨詢了一個保本的理財產品,存5萬塊錢一個多月可獲益250元,比當下的定期存款高一倍。
“比定期高一些。35天,收益率百分之5點2。”
記者走訪市場發現,銀行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一改今年以來的低迷狀態,包括四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超過5%,有的甚至達到7%。除了收益飆升,短期理財產品發行量也明顯增加。在建行一營業網點,上午發行的收益率6%的產品,中午就已經賣完了。
“理財還有么? ”
“沒了。28號還有。”
“還能達到6么?”
“應該是六點多,這一期特別好,很快就賣完了。”
一銀行業內人士表示,銀行主動發行高收益產品來吸收資金,是為了緩解眼下‘錢荒’的局面,近期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中,有些是非保本型,這種投資有賠本的風險:
“他這個理財產品都有風險,利率的話都是一個預期收益率,未必到期是這個利率。”
此次央行突然收緊流行性,讓各家銀行措手不及,銀行間的拆借利率甚至超過了14%,堪比高利貸,中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鄭玄祖認為,這些年銀行資本充足率都已經到達底線。短期的理財產品的膨脹速度過快甚至超出監管部門預,“理財產品的規模已經很大了,并且到期日比較集中,期限管理做的也不是很好,風險現在是越積越大,央行停止供應流動性商業銀行也有點措手不及,現在還是有一定風險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