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時文祥、王偉華、白元彬)新鄉市原陽、獲嘉等地,對小麥的銷售、加工模式不斷探索,實現小麥收割高效益、面食加工高質量。
“幾十年了,我就想試試還是當年那樣不是,還是那回事啊。”在原陽縣太平鎮的一片麥地里,上百名來自鄭州的市民正拿著鐮刀體驗麥收的辛苦。市民們以3000元的價格,能從當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認購3分地,平時,由合作社組織農戶管理,豐收時農作物歸認領者所有,這樣農戶們每畝地也能增收300元,正在體驗豐收的市民:“想叫孩子熟悉熟悉農田生活,主要他們對農村的一些東西很不懂,他們對著麥子都不知道干什么的,想著還是大米呢”。“我就覺得農民伯伯很辛苦,以后不能浪費糧食了”。
通過農民合作社,新鄉獲嘉縣亢村的村民們則種起了彩色的小麥,有黑麥、綠麥兩個品種,合作社負責人秦春生告訴記者,這些小麥已經通過質監部門的食品認證,在當地創出了自己的品牌:“黑麥、綠麥本身他的微量元素都比白麥要多,你像這個銅鐵錋錳鋅他的基礎含量都比白麥高,他對健康很有好處,都是真空包裝的,在村里都把活全部都做了”。
在延津縣,有45萬畝綠色食品生產專用麥,常年供給當地的48家食品生產企業,實現就地消化。這些食品企業中,許多都配備了自己的小麥研究實驗室,新鄉新良集團總辦主任祁忠義說:“這個地方就是新良公司的小麥應用研究室,就是哪一種小麥適合做什么,適合做面包,還是適合做糕點,這個是對小麥應用的研究,這樣我們對我們的產品從質量上可以說更有信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