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見習記者 朱璐)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首次推出的異地高考政策是今年高考的一大亮點。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原本備受關注的異地高考,實際報名人數卻遠少于預期。以下是連線記者實錄:
主持人:先給我們介紹一下各地異地高考的報名情況。
記者:好的。雖然要求放開異地高考的呼聲很高,但卻并未出現人們預想的異地考生報名爆棚景象。像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參加異地高考的考生報名并不踴躍。作為高考大戶的我省,今年有75.8萬人參加高考,實際報名的異地戶籍考生只有49人,僅占招生總數的萬分之0.6。而湖北符合異地戶籍高考的考生約有2000人,卻只有 219人報名參加高考,在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異地高考報名人數甚至不足10人。
主持人:那么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非戶籍地參加高考,本是一項惠民政策為何會“遭冷遇”呢?
記者:我就此咨詢了省招辦和部分中學校長們,他們就分析異地高考報名低于預期原因有三,一是各地異地高考政策出臺較晚,不少學生為規避風險不敢報名;二是由于各省高考錄取率不平衡,部分外省考生即使符合異地高考條件,也未必在流入地參加高考,像河南、湖北等省高考競爭激烈,錄取分數高,錄取率低,多數非戶籍地考生寧可回原籍高考;三是報名“門檻”不低,如多數省份要求報名異地高考的考生及家長提供連續3年學籍,房產證或租賃合同,等一系列資料,條件缺一不可,把一些考生擋回了原籍。
主持人:對此專家是怎么看的?
記者:有專家就認為異地高考不是個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資源配置、人口政策、戶籍管理、教育體制等諸多因素,國家層面應統攬并組織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調研和可行性論證,通盤考慮,制定相關舉措。推進異地高考單項改革,難以取得大的成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