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將至,各家銀行紛紛推出高息短期理財產品,吸引眾多群眾前來購買。為此,專家建議購買時要注意理財產品的計息時間和計息方式。
年末是傳統的資金緊張季。進入12月,各家銀行紛紛再度舉起了高息短期理財產品的大旗,不少群眾被高出活期存款4%-5%的高收益所吸引。鄭州市民張先生說:
(出錄音)“去銀行,看他們推出的短期投資,感覺比平常死期存款利息高很多,挺誘人的。而且我旁邊挺多人都買這個。”
隨后,記者以顧客身份,在東風路的某銀行咨詢關于短期理財的業務。理財經理說:
(出錄音)“你就做這個銀保產品就行。他這個收益的話就3.6%左右。這是天保利1號?對對對。他這種短期資本市場,債券還有貨幣基金啊,這個收益率,本金這塊你就放心。百分之百保本。”
那么這種看似高收益的短期理財產品是否存在風險呢?興業銀行理財師高鑫分析說,縱觀當下的超短期高收益理財產品,雖然投資標注大部分是用于銀行存款、各類債券、銀行票據、貨幣市場工具等風險較低的投資領域,事實上當前市場資金利率并未大幅上漲的情況下,部分小型銀行的投資產品收益率并不能得到保障。 因此,高鑫建議。
(出錄音)“我建議短期的投資盡量選擇銀行自有的理財產品。像基金啊,保險啊,都不太適合短期。然后,短期理財的話更多的要注意啟息的時間,和它計息的方式。”
(記者 崔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