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非法買賣充斥網絡,成洗錢、詐騙、逃稅工具。
(出錄音)“用于一些不愿意透露他們個人信息的一些違法犯罪”
貪圖小便宜,招來大風險:
(出錄音)“購卡人進行了違法犯罪活動以后,銀行的持卡人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詳細情況敬請關注今天中午12:25分河南電臺新聞廣播播出的記者調查《網售銀行卡有玄機》。
記者在網絡搜索引擎上輸入“銷售銀行卡”,顯示的搜索結果有幾十萬條,其中大部分是專門出售銀行卡的網站。記者找到一個看似正規的中國誠保銀行卡辦理中心,網頁上客服電話、QQ號等聯系方式俱全,記者撥打電話咨詢有關信息,當記者問及是否需要身份證等憑證時,一名工作人員的的回答不免讓人產生疑問:
(出錄音)“什么都不用,我們只是賣卡而已,你拿著卡用就行了,不拿自己的身份證辦啊。”
這名工作人員還表示,這些卡要多少有多少,普通借記卡300元一張,如果需要開通網銀則要450元,還可以辦理不同開戶人信息的不同開戶行的銀行卡。
(出錄音)“你想買什么樣的,我們就賣什么樣的,咱就不多說了,你們干什么我們也不管。”
在這個網站首頁上,賣家用粗體字警示:網站出售的銀行卡僅供收藏使用,嚴禁用來洗錢、詐騙勒索等非法活動,但是這些話好像暗示著什么,給人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當記者以做生意需要避稅為由,想多辦幾張卡時,對方似乎有所警覺:
(出錄音)“你買這個東西只是作為中轉用,不是長期放錢,最多過個兩天你把錢轉走了不就行了?”
隨后,記者親自購買了一張工商銀行的卡并前往銀行,經驗證,該卡確為真卡,且身份證上的姓名與開戶人姓名一致,還附送開戶人身份證原件一份。這些卡是從哪里來的呢?記者在網上找到幾家收購銀行卡的QQ群發現,他們都是在網上通過QQ給出信息,在淘寶上用支付寶購買,稱是為了開網店刷信譽而大量收購銀行卡,并且從不進行當面交易。記者通過QQ信息找到一家買主,當記者稱自己有大量銀行卡源時,這位買家打消了疑慮,向記者透漏了實情:
(出錄音)“拿這些東西不是做什么好事,千萬別去相信是網店刷信譽,說老實話我買你這些東西也是給別人做一些不正當的事,到時候也許會找到你,很難說。”
在銀行辦理一張借記卡僅需10元錢甚至免費,而購買一張別人名下的卡則要數百元。為何還有人愿出高價購買?這些銀行卡到底有什么有什么用?鄭州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民警趙海峰告訴記者:這些網上買賣的銀行卡,由于開戶人與使用人并非同一人,就算使用人用銀行卡做了違法的事情,警方也很難通過開戶信息找到使用人。
(出錄音)“比如說傳銷、比如說電信詐騙,用于一些不愿意透露他們個人信息的一些違法犯罪。”
記者在鄭州采訪時發現, 很多市民也有類似的經歷,家里都有幾張閑置的銀行卡,沒什么用,但在網上看到有收購銀行卡的信息后,覺得廢卡反正也是要扔掉,還不如賣幾百塊錢來得實惠。鄭州市一家銀行的客戶經理王棟告訴記者:
(出錄音)“有些犯罪分子就是利用客戶這樣的心理,他收購這些卡片后,通過卡片進行洗錢啊或者轉移資金,轉移賬款的活動。”
王棟經理告訴記者,假設一個人收受賄賂,若他把錢存在自己的賬戶上,檢察院可能找上門,但如果存在用他人姓名開辦的卡上,行賄和受賄雙方均可實現匿名。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洗錢、詐騙和逃稅。然而出售銀行卡的客戶,其信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出錄音)“公安機關通過銀行卡信息直接追索的是我出售卡片的這些客戶,客戶肯定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另一方面有些犯罪集團通過客戶取得的卡片進行洗錢操作,這張卡片就變成犯罪集團的洗錢工具,實際上會計入人民銀行反洗錢的黑名單。”
我國明確法律規定,網上公然買賣銀行卡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一些法律界人士表示,要想剪斷銀行卡非法買賣利益鏈,需公安機關、銀行、用戶合力。尤其是對廣大銀行客戶來說,不要貪圖小便宜出售自己閑置的銀行卡,一旦被用作犯罪活動,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法律風險。河南國基律師事務所律師楊維江:
(出錄音)“銀行卡只能有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也不得轉借,銀行的購卡人進行了違法犯罪活動以后,銀行的持卡人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種買賣行為勢必會泄露自己的個人信息,都會給自己日后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