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項店鎮李樓村近年來通過土地流轉和新農村社區建設,形成幾家輪流務農、打工的獨特模式,保障農業生產的同時,也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寬了渠道。
在李樓村社區敬老院見到黃世春時,老人剛剛吃過午飯在樹下乘涼。當記者問起現在的生活,老人立刻來了精神:(出錄音)
記者:能吃飽不能?
黃世春:咋吃不飽呢,糧食隨便吃!
記者:能吃住肉不能?
黃世春:十來天兩三頓!
記者:好好好!能洗上澡不能?
黃世春:見天洗澡!
記者:現在是不是生活有保障了?
黃世春:有保障!
與敬老院僅一路之隔,就是新村社區衛生院和學校,2009年同時完工并投入使用,讓搬遷的村民們解除了后顧之憂。村民李登房:(出錄音)
“吃的自來水,那時候各自壓井。那時候醫療保險還沒得呢,這會醫療保險有了。我覺得和城市沒啥區別了,這都吃胖嘍?!?/p>
新村社區建成后,通過土地流轉,李樓村共結余出1400多畝土地。由于以農業為主,李樓村形成了幾戶人家結合,每家輪流包地耕種,其他人外出打工、經商的獨特模式。李登房:(出錄音)
“我有地,還做的有生意,還出去打點工!這方便多了。”
目前,李樓全村6000多畝土地全部達到旱澇保收,人均年收入5、6萬塊錢,村支部副書記李長國說,新村社區長久的發展,自然要變成村民們長久的幸福:(出錄音)
“你像我們這住的這個房,下一步準備搞別墅式的,連體的,條件好的都是2戶在一套,路修好好的,提高一點嘛。”
記者感言:
輪流種地、打工、經商,這種農戶間小規模聯合的獨特模式,讓李樓村村民擺脫了土地的束縛,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紅火。李樓村用行動書寫了新農村社區建設的篇章,更讓村民們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河南電臺記者李海軍、曹博淳、辛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