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積是丘陵山地的濟源市,著力推廣農機化新技術,完善農機化服務體系。目前,全市主要糧食作物基本上達到了全程機械化。河南臺記者王元偉、白磊、蘇鵬報道:
馬上就要麥收了,記者在濟源市梨林鎮的一片麥田旁看到村民賈艷平臉上帶著笑容正對著自家的麥田自言自語。賈艷平告訴記著,要是在前些年自己對著豐收的麥田又該犯愁了,可現在她心里滿是歡喜:
“現在不用愁,有合作社以后,人家把麥子一收送到我們家,雖然說費一點錢,但是現在不麻煩了。以前沒有合作社的時候像自己家的地,你得自己操心去收,一個人弄不成找鄰居幫忙挺麻煩的。”
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成立,大大提高了農民的耕作水平,也使農民能夠把更多的勞動力從土地中解脫出來。濟源市高莊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行武:
“現在靠著合作社啥事他都不用操心了,老人在家只用這都可以,不需要年輕人在家,年輕人該做啥做啥,減少好些勞動力。”
據了解,近年來濟源市按照“政府+農民+社會”的多元化機制,加大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目前,全市主要糧食作物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近幾年,濟源市圍繞全國農機化示范區建設這個目標,加快推進濟源市農機化進程,市購機補貼資金達到50%以上,這樣極大的帶動了山區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