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桌子、柜子、隔板等物體將活動室劃分為各個游戲區域,幼兒有選擇的余地,能夠專注地游戲,減少喧鬧及攻擊性行為。
自發性原則
(1)以桌子、柜子、隔板等物體將活動室劃分為各個游戲區域,幼兒有選擇的余地,能夠專注地游戲,減少喧鬧及攻擊性行為。充分拓展班級游戲空間,并且避免過多地頻繁搬動,占用游戲時間。
(2)用不同質地的鋪設物(地毯、地板革、塌塌米)來暗示區域的界限或改變光照明度,即界定了游戲的范圍和特性,可以增加不同區域之間的互動。鋪設物還有利于減除噪聲。對于小班兒童來說要準備鞋套,否則幼兒會因為懼怕換鞋(不會系鞋帶)而不能自由地游戲。
(3)各區域之間要留有清楚的走動線,引導幼兒的正常游戲,避免正在進行中的游戲被打擾。
(4)分隔物的高低視幼兒的年齡特點而變換,小班幼兒需要相對開放的空間,分割物不要太高,使幼兒能隨時看到教師,增加心理安全感,也便于教師指導。中班幼兒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分隔物以幼兒坐下來區域獨立成一體,抬起頭能夠看到教師為宜。大班兒童自我獨立意識較強,分割物最好由幼兒自己選擇決定其封閉程度。
相容性原則
(1)將性質相似的區域設置在相鄰的位置,使幼兒能夠產生互動行為。例如:娃娃家與建構區相鄰,便于兩區之間的交往。大型建構區與小型建構區安排到一起便于激發更多創意。
(2)考慮幼兒的需要將需要用水、采光的區域放在便于取水、靠近光源的地方。
可變性原則
(1)可以將作為分隔物柜子下面裝上萬向輪,或用屏風、布簾等物來分隔區域,使幼兒能夠彈性地變換和組合游戲區。
(2)充分利用空間,相鄰區域共用分隔物,使材料能相互通用。
多樣性原則
(1)每個區域的材料應有分類架或游戲筐,便于幼兒選取和整理,減少無效游戲時間。
(2)區域分類不要過細,使幼兒失去選擇的余地。例如:手工制作區不要分為紙工區、泥工區、繩編區,可將三類材料擺放到一個區“手工制作區”,幼兒可以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綜合運用材料創作。
轉換性原則
(1)區域的空間分隔是動態的,經常變換區域的位置,引起幼兒的新異刺激,激發幼兒的游戲愿望。
(2)教室的桌子最好是兩人共用的長方型,便于幼兒搬動組合。架子、隔板、地面鋪設物也盡可能移動,使幼兒能夠移動和轉換。
(3)陽臺不要全封閉,使幼兒能夠透過柵欄向下看到戶外的事物,一目了然,轉換幼兒的觀點和視角也便于室內外游戲的有機結合。
(4)室內裝一面大鏡子,增強幼兒對身體的感覺和拓展視覺空間。
互動性原則
(1)鼓勵幼兒參與環境設置,改變區域環境以實現自己的計劃。
(2)游戲初期視空間大小規定區域人數,隨著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逐步放寬限制,由幼兒自行決定人數。
(3)室內外游戲有機結合,將室內游戲轉移至室外,室內外之間自由移動,充分利用空間,使兒童游戲水平能夠迅速提高。
(4)實踐表明:圍坐的方式更便于兒童之間的互動。操作臺面不要靠墻,應能夠便于幼兒圍坐,欣賞同伴作品,相互交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