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粽子,這一生活中常見的食品,在鄭州經開區實驗小學孩子們的手里,幻化出了精彩的創意。
河南省面塑非遺傳承人劉玉偉帶領孩子們體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實驗小學新文辦主任陳建霞(右一)組織孩子們與家長一起感受“粽”文化
與爸爸一起做工藝品!
孩子們與父親一起感受“粽”文化
粽子,這一生活中常見的食品,在鄭州經開區實驗小學孩子們的手里,幻化出了精彩的創意。
近日,鄭州經開區實驗小學特邀學校課程指導專家、河南省面塑非遺傳承人劉玉偉老師,帶領孩子們一起捏粽子,在濃濃的端午味中,體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學習面塑的基本技法。
劉玉偉老師首先給孩子們講述了端午節的風俗,當說到做粽子時,大家都躍躍欲試,興奮不已。圍繞粽子的基本形狀三角形,劉老師引導孩子們可以加上自己的創意,孩子們開啟了頭腦風暴,“加上耳朵做成兔子”、“做成小豬的形狀”、“可以讓粽子穿上彩色的衣服”,一時間各種有趣的創意都一涌而出。
劉老師給大家講解了面的調色方法,小小的一團面,在他的手里很快就變成了一頭憨態可愛的小豬,再在身上披上一件彩色的外衣,一個創意作品就成形了。劉老師精妙的技藝,激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大家很快就動起手來。可愛的小兔子,機靈的小猴子,漂亮的花蝴蝶……都成了孩子們手下的粽子的形狀。
在父親節來臨之際,學校還特邀了父親和孩子一起參與本次活動,孩子們將親手制作的作品送給自己的父親做禮物,增加父親與孩子們的互動,培養孩子們的感恩之情。(杜琛 陳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