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諒色”“打call”……這些網絡詞語經常也會出現在小學生的嘴中,不少小學生甚至還以使用網絡語言為榮,認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原諒色”“打call”……這些網絡詞語經常也會出現在小學生的嘴中,不少小學生甚至還以使用網絡語言為榮,認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有這樣一位媽媽,她帶著孩子去參觀燈光節,感嘆各種燈光顏色真好看。孩子說自己最喜歡“原諒色”。媽媽疑惑地問:“什么是原諒色?”孩子回答說:媽媽你好無知,“原諒色”就是綠色。這位媽媽感到自己真的落伍了。類似的情況,為人父母者都有真切感受。對于一些使用廣泛的網絡語言,大人還能聽懂。可是對于一些使用稀少的網絡語言,大人也就摸不著頭腦了。
更大的問題是,眼下的一些小學生已經將網絡語言運用到了學習上。寫作文的時候使用網絡語言,考試的時候也使用網絡語言。媒體曾有一篇報道,說是一位小學生的作文總共才500個字,里面使用的網絡語言達到了30個詞組,老師直呼“真的看不懂了”。
網絡語言未必就是老虎。有的網絡語言也“很有顏值”,比如我們廣泛使用的“給力”、“正能量”。但是還有更多網絡語言屬于文化垃圾。比如,有的字詞組合在一起,其實就是對漢字的誤解;比如,有的字詞組合在一起不符合正規詞組規范;比如,有的組合成句子實際上就是病句。而且,一些網絡語言的生命期短暫,這個時期用網絡語言寫的作文能夠被看懂,放上幾年之后再看,就什么都看不明白了。
切莫小看小學生使用網絡語言帶來的危害。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要用經典誦讀擠占網絡語言在孩子心中的空間。學校應該采用多讀規范語言文字的名著引導孩子打好豐富的語言基礎,久而久之,他們就能形成習慣并樂于運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此外,老師和家長平時要少說網絡語言,要使用規范語言文字,多用成語、多用典故交流,讓孩子發現原來成語實際上很潮、很時髦,而且背后有豐富故事。通過積極引導,讓孩子們自覺學習更多規范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