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排行榜選取了164所部屬重點高校及地方重點院校,進行全方位評估。在社會影響力前十位的高校中,清華大學以99.68分排名首位。
12月16日,以“新時代 新使命”為主題的人民網2017大學校長論壇在天津東麗舉行。人民網總編輯余清楚在論壇上發布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2017年度排行榜。
高校社會影響力前十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入選榜單前十位。
排行榜評估指數由三級指標體系構成,一級指標由媒體影響力、新媒體影響力、網絡輿論影響力、科研影響力、校友影響力、入選世界高校排名、入選“雙一流”高校等7個維度加權歸一化求得;二級指標由中央級媒體關注指數、地方及行業媒體關注指數、科技成果指數、成果轉化指數等8個維度構成;三級指標則包括中央級媒體報道量、教學與科研人員數量、科技經費、課題數量、論文數量、科技轉化收入等近20個維度組成。
排行榜選取了164所部屬重點高校及地方重點院校,進行全方位評估。在社會影響力前十位的高校中,清華大學以99.68分排名首位。從各子項來看,清華大學在多項細分項中拔得頭籌,如媒體影響力、網絡輿論影響力、科研影響力等方面實力占優。
高校科研影響力前十
高校科研影響力研究指標,根據教育部《2016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及各高校公開數據,選取教學與科研人員、科技經費、科技課題總數、技術轉讓當年實際收入、成果授獎等8個指標而來。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位居全國高校科研影響力前十。
高校媒體影響力前十
高校媒體影響力,主要通過中央級媒體報道指數、地方及行業媒體報道指數、網絡媒體報道指數三個維度得以體現。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復旦大學、江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體育大學位居榜單前十。
高校新媒體影響力前十
通過對高校“雙微”覆蓋指數、傳播指數和互動指數等指標進行賦權分析,浙江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長安大學、中南大學、北京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位居全國高校新媒體影響力前十位。
這十所高校的“雙微”普遍具有四個特點:一是粉絲基數大,地域分布廣泛;二是更新周期短,原創比例高;三是互動與響應程度高,受眾黏性強;四是信息內容生產豐富,特別是教育類信息傳播趨向縱深化。
高校網絡輿論影響力前十
網絡輿論影響力排名前十的高校分別為:清華大學、江蘇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西南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大學、江南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和貴州大學。這一榜單是對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四大平臺網絡輿論關注度數據進行賦值加權處理得來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除了清華大學和武漢大學的網絡輿論影響力排名與綜合社會影響力排名保持一致,其余八所高校兩者排名均有一定差距。高校的網絡輿論影響力會對綜合社會影響力產生巨大影響。在高校建設過程中,提升網絡輿論影響力應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
高校校友影響力前十
高校校友影響力主要由媒體關注度及社交媒體關注度兩個方面構成。排名前十的高校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大同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
全國高校輿論綜合影響力級差較大
“各高校可以把大學排名看作一面鏡子,從不同角度審視學校發展狀況在輿論場的表現,找到與其他同類大學的差距,整體規劃、取長補短。”余清楚表示,從排行榜總體情況來看,全國高校輿論綜合影響力級差較大,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對此,余清楚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重視媒體差異化管理,根據不同媒體的定位、功能和傳播影響力差異,有的放矢,推出有針對性的合作內容和方式;二是重視“三微一端”平臺建設,利用H5、短視頻提升傳播影響力;三、探索境外媒體報道新方式,講好中國校園故事,擴大國際傳播能力,同時也要防范境外意識形態滲透;四是重視輿情工作,打造輿情處置閉環。
針對2016年-2017年度高等教育領域輿情高發,學術造假、校園貸亂象、大學生遭電信詐騙事件累及高校聲譽等問題,余清楚建議,高校宣傳部門重視輿情工作,遵循輿情處置規律,打造完整的輿情處置閉環。此外,應深度發揮主流媒體的“壓艙石”作用,正確引導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