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她認識這幢樓里所有的學生,能叫出全部691名學生的名字,并報出宿舍號、學院、班級和籍貫,甚至連他們有什么興趣愛好,外賣喜歡點什么,女朋友是誰都知道。
鄧海建
每年中國高校里的教師節“門庭冷落鞍馬稀”的時候,我們總會懷想起“重構師生關系”的話題。
凜冬已至的杭州城,據說最近因一個宿管阿姨的故事而蕩漾著盈盈暖意: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生公寓27號樓的宿管員徐根娣,有一個“過人的本領”——她認識這幢樓里所有的學生,能叫出全部691名學生的名字,并報出宿舍號、學院、班級和籍貫,甚至連他們有什么興趣愛好,外賣喜歡點什么,女朋友是誰都知道。因為跟孩子們的關系特別“鐵”,年滿55周歲的徐阿姨要退休了,800多學生在社交網站留言希望學校把她留下來。
高校宿管江湖正能量的傳說有很多,但能如“杭電徐阿姨”般在學生中如此“自帶流量”,還真是不太多。我有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在我們身邊的高校里,假設要走的不是徐阿姨,而是朝夕相伴的輔導員、班主任,或科任老師,還會有數百人自發跟校方“請留”當事人嗎?
這個問題或許有些尖刻,不過,一個直觀感受大概已成共識——這幾年,在公共輿論場,除了熱火朝天討論過占全國高校教師的69.83%“青椒”(高校青年教師)的命運,大概很多年都沒有看到哪個高校的師生關系能溫暖如春了?!按髮W老師基本上是上完課就走人”、“畢業了,專業老師都不認識我”……這大概是高校學生對老師最標簽化的印象。這兩年,主流媒體對中國高校師生關系的探討基本以“無解”來總結陳詞。是的,在知乎等平臺上,討論好教師的話題越發稀??;更多的,是關注或吐槽學習技能和狀態之“術”,而非師生關系之“道”。
古人云,“君子不器”。當高校在“術”之考評上對教師施壓太重,大概就沒有人去關注師生生態建設之情感與價值的關系。當下高校師生關系異化,大概有三重肇因:第一,通識教育中的形式考評太多,而情感教育領域又鮮有關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認識學生那又怎樣?比如杭電徐阿姨——每個學期,學校公寓管理中心都要對宿管阿姨進行“認人技能考核”??荚嚨膬热菥褪强幢緱潣堑膶W生照片,然后寫出他的名字、宿舍號,如果能寫出籍貫,那就加分?!靶彀⒁堂看味寄苣玫谝幻?,而且是滿分?!眴栴}是,我們的高校,什么時候讓老師主動“認人”過呢?一句話,道德自覺解決不了的事情,唯有仰仗制度他律。
第二,在市場化的熏染中,高校師生關系散發出濃郁的“消費型”意味??陀^地說,擴招政策之下,不少高校自己主動異化了角色定位,將“傳道授業解惑”之公共責任待價而沽,自動忽略了教育的基礎性與公益性。結果,你自然不能指望消費者逢年過節想著跟“商家”去表情達意。而杭電宿管徐阿姨則說,“我把他們當自己的孩子,哪有當媽的記不住自己孩子的名字的?!标P系定位擺正了,這才有了孩子們對徐阿姨的投桃報李。此外,捎帶著可以提下的是,不少高校對青年教師的甄選往往重智商(學歷)而輕情商,若是一群“孤僻的學霸”執教課堂,師生關系想融洽也怕是不太容易。
宿管工作是數百號人的工作,也許難度系數并不亞于數十人的課堂。杭電徐阿姨能把這事做得上下皆滿意,實在是一門大學問、一種大作為。忽然想起當年轟動全國的“張磊捐耶魯”的故事——耶魯2002屆畢業生張磊于2010年向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捐贈888萬美元。張磊說,耶魯管理學院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在這里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僅僅是金融或企業家精神,還有給予的精神。
學問能改變一個人的履歷,精神才能改變一個學生的修為——于此,我們時有切膚之感。當下而言,如果我們的高校及教師能從“杭電徐阿姨”身上學到些什么,中國高校師生關系的重構之路也許會穩妥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