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焦慮幾乎成了這一代家長的標配,很多人如此定義這一代家長:他們不一定是最好的一代家長,但他們肯定是最焦慮的一代家長。
“今天,在我們兵荒馬亂、紛繁復雜的各種教育壓力之下,家長似乎已經變得越來越焦慮了。”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CEO周成剛在不久前結束的第十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這樣說。焦慮幾乎成了這一代家長的標配,很多人如此定義這一代家長:他們不一定是最好的一代家長,但他們肯定是最焦慮的一代家長。(12月4日《中國青年報》)
筆者認為,二十多來,中國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焦慮”,就是浮躁,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動力在于家長。不論是從美國漂洋而來的“虎媽熱議”,還是香港回歸的“狼爸話題”,或者是本土的“鷹父行為”,無不體現了家長們那拳拳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這正如浙江省教育學會副會長魯林岳所說的“家長患了一種病,集體焦慮癥”。
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令家長慌得不可開交。“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是他們行動的真實寫照。孩子尚未出世,一切便開始了,聽專家說胎教有利于增長胎兒智力,于是就購買音響設備或挺著大膽子到胎教中心聽輕音樂,且美其名曰“音樂養吧”;孩子一出生了,便立馬打聽優質的幼兒園消息,然而這個“入園難,入園貴”的悲愴現實可難壞了不少家長。為此,他們不惜動輒掏出每月數千上萬元的入園費,也要把孩子送到那“貴族園”“特色園”;隨后又是上小學,上中學,家長們關注的不再是“有學上”,而是要“上好學”,習慣將眼光投向升重點機率高的名牌學校,于是,便有了屢禁不止的“擇校熱”;升高中時,則又把目光投向那些考北大清華機率大的名校,有的甚至還把眼光投向國外的名校,讓國內孩子留學的年齡記錄降了又降——難怪說,中國的家長是世上最累的家長。
“分、分,是學生和教師的命根”,其實早已演變成“分、分,更是家長的命根”,城鄉大部分家長(當然少數當“甩手掌柜”的家長除外)為了孩子的學習,有的人不惜辭掉高薪、舒適的工作來“陪讀”:陪孩子吃,陪孩子住,陪孩子學習——真正的“三陪”服務,為的就是孩子那要命的“高分”。雖然,自己當初并非“學霸”,成績平平,可如今孩子的分數寄托著他們全部的企盼,全部的夢想,成為完成他們人生夙愿(上大學或上名牌)的道具。他們比老師更加關注孩子的分數,對孩子的分數總是“貪得無厭”,從來沒有“知足常樂”的理念,而且還愛攀比,即使如今學校考試不給學生排名了,但分數一出,他們馬上便有名次,“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成了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撒手锏”,孩子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實行“棍棒專政”。真不敢想像,如果他們的孩子最后學無所成,這些家長又情何以堪?
可以說“家長集體焦慮癥”是一種令人心悸的社會病。如何治療?依如今的形勢看來,確實還無藥可治。但解鈴還須系鈴人,作為這種社會病的始作俑者,家長應當以平和的心態去教育孩子,積極反省,從自身尋找原因,改進教育之法,切忌一味地強迫孩子。殊知世上的“天才”極少,“學霸”也只有那么幾個,大多人的智力界于“天才”與“傻瓜”之間。一個理性、睿智的家長應當遵守教育規律,順乎天性,讓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才是正確、科學的家教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