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澎湃新聞溫度計欄目《疑有小學生直播露體,美拍稱將采取措施》的視頻報道,12月1日下午,美拍回應稱:經查證,平臺確有失誤;美拍立即進行自查,深刻反省,并將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直播。
針對澎湃新聞溫度計欄目《疑有小學生直播露體,美拍稱將采取措施》的視頻報道,12月1日下午,美拍回應稱:經查證,平臺確有失誤;美拍立即進行自查,深刻反省,并將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直播。(11月2日澎湃新聞)
本應該是最天真爛漫的年紀,為何會在直播平臺上脫衣示人?是誰偷走了孩子們的童真?
從2010年、2014年、和2016年的《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中,我們可以獲得以下數據:2010年,有46.6%的未成年人擁有自己的手機,有接近90%的未成年人上網瀏覽視頻,有77.2%的未成年人在10歲之前首次觸網;2014年,有超過90%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近80%的父母對孩子的上網情況沒有任何監控,10歲以前首次觸網的未成年人已超過50%,到了2016年,超過75%的未成年人擁有自己的手機,已有91.6%的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聯網,56.4%的未成年人在10歲之前首次觸網,使用互聯網看視頻的人數占65.4%,玩游戲的人數占到72.0%。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未成年人的上網比例十分大,而且主要集中于娛樂功能,未成年人的上網比例大,很大原因是因為擁有手機的比例大。面對這樣的情況,對于未成年的網絡監管卻存在很大漏洞。相關報告顯示,有近八成的父母對于孩子的上網行為是無監管的,一方面是因為父母的工作占用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孩子在學校使用手機的時候就更加難以監管,再就是父母對現在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不了解,也跟不上新媒體的發展速度,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還得請教孩子,技術上的弱勢使得家長們在網絡監管上難以占據有利地位,頂多只能管控時間,卻無法管控內容。
當然,父母監管角色的缺失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就是網絡監管的缺失。拿直播來說,一些知名的直播平臺相對正規,但是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型平臺上,亂七八糟的信息都處于無監管的狀態。
面對這樣的狀況,各地掃黃打非部門也查辦了一大批行政案件,還協助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直播平臺涉黃案件。2017年7月12日,國家信網辦還發出通知,全國的互聯網直播服務企業自7月15日起,要向屬地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登記備案。
即使是這樣的打擊力度,為什么依然沒能阻止這類事件的發生呢?《2017年中國直播行業生態報告》中顯示,2016年網絡直播行業滲透率迅速增長,到了2016年10月,直播市場的用戶總使用量時長達到頂峰,而國家對于這一領域的法律規定卻遠遠落后于它的發展。
再者,我國在未成年人性教育上一直做得不好,整個社會都對“性”這個詞諱莫如深,遮遮掩掩,未成年人沒有對于性的正確認識,又有強烈的好奇心想去了解,再加上父母監管的缺失,很容易就被帶入歧途。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純白無瑕的紙,這張紙是純潔的,也是脆弱的,他們缺乏辨識力,需要我們積極的引導才能茁壯成長。而現在,我們在引導未成年健康成長的方向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原標題:小學生直播露體,誰偷走了孩子的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