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孩子到了學校,發現東西忘記帶,匆匆打來電話,請家長你送一趟。類似情況,你碰到過嗎?不知當時孩子和你說的語氣是怎樣的,你又是怎么做的?
孩子到了學校,發現東西忘記帶,匆匆打來電話,請家長你送一趟。類似情況,你碰到過嗎?不知當時孩子和你說的語氣是怎樣的,你又是怎么做的?
前兩天,杭城一所知名學校的金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說的就是這件事,引起了不少同行和家長關注。
女生命令家長:必須15分鐘內送到
那天正好是金老師值日,早上7點多,他就站在了校門口。傳達室旁有公用電話,學校有規定,學生不能帶手機,有事和家長聯系到傳達室來打。這時,金老師聽到了一位女生打電話的聲音。
“媽媽,我有個文件夾落在家里了。”(語氣十萬火急)
頓了頓,女生又說了第二句話:“很重要,必須在15分鐘內給我送到!”(語氣非常堅定,幾乎是命令式的)。
女生擱下電話匆匆回教室。金老師說,最后家長有沒送來他沒留意到。這段時間期中考剛結束,都在訂正、講評,估計女生是忘了試卷。金老師說,用“必須”這樣的命令口吻要求家長為自己做事,還有時間規定,還是很讓人震驚的。他認為,學生學會與人相處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學校承擔了太多本該家庭完成的教育使命,“而錯位的教育,終究是要還債的。”
讓孩子長記性 很多家長不懂方法
教書二十多年,金老師一直執教思品和社會學科,是德育名師。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大多數是同行,也有不少家長。這條信息一發,立即有不少人上來評論,表達感受。有老師說,在當下考試第一、分數第一氛圍下,大人小孩只盯著成績,忽視了最重要的做人。也有些家長探討,該如何恰當處理這種情況。
金老師的兒子已經讀高中,他也碰到過兒子上學忘帶東西的情況。“第一次,他打電話來尋求幫助,我們給他送去了,不過當時就和他說明兩點,一是,這是你的‘分內事’,應該自己做好,第一次可以幫你忙,但下次肯定不會;第二,避免忘帶東西,前一天晚上就把所有東西整理好。”
記者就這個話題也問了幾所學校,幾乎每天保安室都會收到家長送來的書、作業本、鉛筆盒、口風琴、水杯等,尤其是小學低段學生,現象更普遍。記者也請教了幾位資深老師,他們有一點共識:最應該讓孩子明白的是“責任”意識。“我建議家長,不要次次都送來,讓孩子受點批評,或者因為作業本沒帶重抄一遍,都是孩子該承擔的責任,這樣他們才會‘長記性’。”一位從教20多年的班主任說,家長更應該做的是前一天晚上提醒孩子把該準備的都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