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在海南調研發現,國家級貧困縣基礎教育存在軟硬件先天不足,教師老齡化問題突出、師資水平偏低、教師嚴重超編與結構性缺編并存等問題,成為制約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掣肘。
這是9月4日,特崗教師黃妮娜(中)在保亭縣保城鎮西坡小學教課 郭程攝
“全校9名老師,平均年齡超過50歲,教學方法很多是幾十年前的內容”
村小教師學歷水平普遍偏低,基本都是初、高中畢業或函授大專
全縣45~59歲老師占總人數接近一半
2013年以前,保亭縣25個村級完小和教學點沒有1名英語老師
2014~2016年的3年時間里,保亭全縣沒有新增1名教師
記者調研了解到的海南保亭縣農村基礎教育現狀,是國家部分貧困縣的縮影
讓適齡兒童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家庭代際延續的根本途徑。然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在海南調研發現,國家級貧困縣基礎教育存在軟硬件先天不足,教師老齡化問題突出、師資水平偏低、教師嚴重超編與結構性缺編并存等問題,成為制約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掣肘。
教師老齡化現象突出
不久前,記者前往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下稱保亭縣)六弓鄉、三道鎮、加茂鎮等多個鄉鎮的農村完小、教學點采訪發現,這些村小教師平均年齡達50歲,教室里普遍都是“爺爺給孫子上課”的畫風。教師們也坦陳,自己年紀大了,知識更新慢,農村學校和小學生們需要年輕人的朝氣。
保亭縣三道鎮番親小學是一所農村完小,9名教師負責小學6個班和1個學前班。與城市學校相比,這所學校顯得十分陳舊,老師們擠在一間辦公室辦公。
校長林佳宏說:“全校9名老師,平均年齡超過50歲,教學方法很多是幾十年前的內容,雖然這兩年縣教育局舉辦暑期培訓略有提升,但教師們年紀大了,在知識更新方面終究不如年輕人,課堂活力也不足,小學生都喜歡年輕老師,很希望年輕老師補充進來。”
六弓鄉石艾小學3個年級6名老師,平均年齡也超過50歲。58歲的鄭慶杰老師1975年起擔任民辦教師,教齡42年,“年紀大了,小孩子更喜歡年輕人給他們上課。”鄭慶杰說。
記者調查發現,“老教師當家”在保亭縣是普遍現象。保亭縣教育局人事股股長胡茂珍對于該縣教師年齡結構偏高、學歷水平偏低等問題一直十分擔憂。據他統計,全縣29歲以下教師只占教師總數的3.59%,農村小學和教學點287名老師中,29歲以下的只有4人,而全縣45~59歲老師占總人數接近一半。
不僅年齡大,村小教師學歷水平普遍偏低,基本都是初、高中畢業或函授大專。“村級完小以下的老師基本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代課老師和轉正民師,長期在鄉村教學,接受不到新知識,加上社會發展變化快,不少老師很難跟上現代化教學的要求。”胡茂珍說。
與此同時也存在部分教師缺乏責任心的問題。保亭縣教育研訓中心主任王春嬌告訴記者,有些班級考試平均分只有十幾、二十分,“長期下去,非常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專科老師嚴重缺乏
與年齡大、學歷低同時存在的,是專科老師嚴重缺乏的問題。這個國貧縣的村小、教學點里,語文、數學老師包打天下,老師們戲稱自己是萬金油,“除了英語什么都教。”
保亭縣保城鎮西坡小學教師林月仙的崗位是數學,以前教六年級數學,后來改教三年級語文,甚至一度語文、數學同時教,她笑著說自己是“邊學邊教”。
林月仙同時還承擔音樂、美術科目的教學,她說縣教培院暑期培訓了一周時間,每門課程用一天的時間介紹一些教學技巧,這學期她教音樂會加入一些簡單的動作,教學生們打節拍。同時林月仙坦陳:“一門課培訓一天時間,學到的方法很有限。”
一些鄉村小學校長分析說,過去音樂、體育、美術、科學被老師家長們認為是副科,都不重視,這些課程沒有專科老師,課時也常被語文、數學課程擠占。但如今家長們開始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孩子們接受些文體方面的知識,因此經常到學校來追問,但沒有老師教,學校也沒辦法解決,一些條件稍好的家庭便費盡心思送孩子去城鎮讀書。
家長們關注點最集中的是英語科目。2013年以前,保亭縣25個村級完小和教學點沒有1名英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