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日歷》新審美:傳統文化日?;?/p>
2015-01-14 09:14 來源:中國日報網 打印本頁 關閉
民國版《故宮日歷》
又是新的一年初始,迎新隨書出版的日歷很多讓人眼饞:企鵝圖書10周年紀念日歷、紀念曹雪芹誕辰300周年的珍藏版《紅樓夢日歷》,還有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研究小組編著的《2015年中國傳統美食臺歷》。與其說它們是一臺日歷,不如說他們是一種藝術品,前銜歷史,卻又陪伴著每一天的普通生活。
而其中《故宮日歷》獨領風騷,因其強大的館藏支撐與傳統文化底蘊,掀起了新的文化風潮。
追根溯源:《故宮日歷》的“民國范兒”
《故宮日歷》初版于1933年,但只出到了1937年。封面和日期、節日、節氣所用字體,除個別外,均采自院藏古代楷書和隸書碑拓。每日一張故宮藏品圖片,包括書畫、陶瓷、玉器、漆器、青銅器、琺瑯器等在內的珍品交雜穿插。
1925年故宮博物院落成,通過這樣一本帶有故宮珍寶插圖的日歷將曾經只有天子一人得見賞玩的藝術珍品使普通人也有“一見芳顏”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民國年間的《故宮日歷》更像一本藝術讀物,由文化平等可窺見人人平等的社會風向。據說當時《故宮日歷》還有配“厚黑玻璃座盤”的“套餐”,定價2元7角。
1930年代的故宮博物院盡管只是新起之秀又處于動蕩之中,但是已經在探索走向一個博物館的現代使命——使公眾有更多接近性,傳播文化。 2009年,曾湮沒在歷史中的《故宮日歷》被重新發現,并以1937年版《故宮日歷》為“復刻版”重見八十余年后的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