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新國八條”推出,限購、限貸等多限并舉,面對史上最嚴厲的政策,房價應聲落地,時隔三年,被抑制的需求如同上滿的發條,旺盛的購買欲望急于釋放,導致近期成交量持續放大,房價如箭在弦。
有數據顯示,6月中國百城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258元/平方米,連續13個月環比上漲。在濟南,某樓盤自2013年1月至今,漲價7次,漲價幅度近40%,事實上,漲價者并非孤例,雖然幅度不同,大多數的樓盤都有500-1000元/平方米的提升,大多超過了調控前的房價水平。
在對房價預期走高的背景下,土地市場一片紅火,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一線城市合計土地出讓金收入高達1820億元,相比2012年同期,上漲幅度達到了315%,而重點二線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同樣同比大幅增長。土地市場的火爆促使房價上漲預期繼續釋放,并加大了房價的成本構成。
不久前,地產大鱷任志強公開PK住建部長,稱房價不會下降;著名經濟學者葉檀則戲言——“歡送國五條。”回顧本輪調控,國十一條之后又加碼國十條、新國八條、國五條,但讓人不解的是,調控漸行漸遠,房價卻節節攀升。
自然,僅僅以行政手段插手經濟注定不會產生完美的結局,如同監獄無法消滅犯罪一樣,以行政強制手段制約高房價無異于以暴制暴。調控暫時抑制了需求,但是無法消滅需求。筆者認為,調控并非一無是處,若無行政干預,房價必會信馬由韁。但從長期來看,只“堵”不“疏”必會影響市場自身循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房價的合理回歸期待市場機制的完善——讓保障的歸保障,市場的歸市場。更應該由短期干預轉換為長效機制,矛頭指向影響房價的諸多因素,比如從源頭改變土地制度,在保證社會公平的基礎上加快房產稅的實施,解除地方政府對于土地財政的依賴;面向剛需,提供稅費減免及信貸支持,面向炒房者,推出將房地產相關基金,讓投資者分享到房產升值帶來的間接收益,滿足炒房者對于投資的需求。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