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月是房企年報集中發布期,2017年,在強力的宏觀調控下,房地產行業呈現出新的格局:一方面,隨著長效機制的提出,房地產行業面臨轉型;另一方面租賃市場的打開、綠色建筑的倡導也為房地產行業提供新機遇。
3月是房企年報集中發布期,2017年,在強力的宏觀調控下,房地產行業呈現出新的格局:一方面,隨著長效機制的提出,房地產行業面臨轉型;另一方面租賃市場的打開、綠色建筑的倡導也為房地產行業提供新機遇。
第一、二梯隊差距逐漸拉開
2017年,以碧桂園為首的龍頭企業率先撞線5000億元銷售額大關,而一大批徘徊在200億-800億規模的中型房企,也成功沖擊千億。在這一年,業內公認的房企排行遭遇洗牌。以碧桂園、萬科、恒大為代表的第一梯隊一騎絕塵,銷售額突破5000億大關的同時,也將第二梯隊遠遠地甩在了后面。按照目前已公布年報的企業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暫列第四位的融創銷售額3620.1億元,第五位的中海銷售額為2320.7億港元,約合1859.9億元人民幣;而暫列第六的龍湖銷售額為1560.8億元,同第一梯隊5000億元規模有著較明顯差距。還有企業的年報尚未正式公布,按照此前發布的業績預報來看,2017年房企10強的門檻已經達到千億大關。
同時,從目前已經公布業績報(含預報)的房企來看,目前有不少房企的業績規模集中在300億元-500億元。換句話說,500億規模正在成為房企的一道新門檻。
新晉房企沖擊老格局
除第一梯隊一騎絕塵之外,一些徘徊于第三梯隊的房企在2017年已經成功沖擊了第二梯隊的格局。比如新城地產、濱江集團、融信中國、中駿地產等,曾經在百億規模徘徊的房企都取得了300億-800億元不等的銷售額。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提出在2018年取得千億銷售額。而一些近幾年業績增長較快的企業,比如新城控股更是提出了1800億元的銷售目標。
對此,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表示:“很多房企通過做大目標實現更大的市場占有率。目前很多目標的提出是站在2017年銷售業績不錯的基礎上,但可能忽視市場周期波動,這樣導致部分目標基礎不扎實?!?/font>
有些房企千億目標也并非毫無根據,比如新城控股截至2017年,手中已有土地儲備3392萬平方米;而提出1200億目標的融信中國,手中也擁有23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
沖規模還是保利潤?
伴隨著行業格局變化的進一步加劇,究竟是追求規模?還是追求利潤?從2017年各家房企的表現來看,對于規模的追求仍然是市場的主流,雖然萬科和恒大在年報中強調對利潤的追求,但前提是這兩家房企的規模已經坐實中國地產企業前三的地位。
有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的規模與利潤之爭并無標準答案。不同企業會有不同的解。對于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他們可以不在乎排名,比如恒大在今年提出的業績目標就是5500億元左右,放緩了增速,并且重視利潤,而碧桂園、萬科更是不談業績目標。
對此,嚴躍進認為,做利潤本身也是為了更好地提高競爭力,因為單純市場規模的擴大,并不能帶來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所以從規模到盈利,其實是企業成長的一個必然選擇。從實際情況看,當前房企確實需要研究增收增利的關系。不過,對市場上大多數的中型房企來說,沖擊規模還是有必要的。(記者 陳禹銘)
儲備
50家房企拿地金額上漲超7成
2017年,土地市場逆市火爆。有些房企一擲千金只為在熱點城市奪地,也有些房企敏銳捕捉到政策風險信號而謹慎克制。業內人士指出,房企城市投資策略有所差異,這和企業的業務定位有關。
房企積極補倉
在調控政策背景下,2017年房企整體拿地規模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中原地產統計顯示,在招拍掛方面,2017年全年,拿地最積極的50家房企合計拿地金額達到了23927億。與2016年同期拿地金額13668億對比,漲幅達75%。
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無論是拿地金額、還是拿地面積,碧桂園都獨占鰲頭,延續其近年來一貫的激進擴張路線。碧桂園2017年新增土地投資4794.5億元,新獲取土地預期建筑面積為14110.6萬平方米,分別同比增170.1%和61.2%。截至2017年末,碧桂園已簽約或已摘牌的土地儲備28180萬平方米,另有潛在的土地儲備約1.42億平方米。
恒大也在積極補倉。2017年恒大新增土地儲備面積12600萬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恒大土地儲備達到31185萬平方米,世邦魏理仕對恒大土地儲備的評估值為1038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