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伴隨境內融資成本的上升和相關政策的收緊,中企開年后再次開啟海外發債“補血”模式。Wind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前兩個月,境內房地產企業已公告計劃發行的海外債券就達到24只,發行總額約12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上升103%。
伴隨境內融資成本的上升和相關政策的收緊,中企開年后再次開啟海外發債“補血”模式。Wind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前兩個月,境內房地產企業已公告計劃發行的海外債券就達到24只,發行總額約12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上升103%。與此同時,今年的地方投融資平臺同樣發債迅猛,僅2018年前兩個月發行量就達22億美元,創歷史同期最高。業內人士預計,中企海外發債規模今年有望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或達到2000億美元。
新年伊始。房企海外發債迅速升溫。其中最大的一筆是1月31日,中國恒大發布公告,擬發行2023年到期的180億港元(約合23億美元)可換股債券,票面利率為4.25%。其次則是碧桂園于1月10日發布公告,擬發行2023年到期2.5億美元優先票據及2025年到期6億美元優先票據,利率分別為4.750%和5.125%。
對此,天風研究報告認為,隨著非標融資受限,房企外部融資渠道面臨大幅壓縮。不過,從境外融資渠道來看,2017年全年,房企境外融資再創新高,這一趨勢從去年延續至今,在今年1月又形成一個小高潮,目前來看,境外融資渠道仍是房企融資來源的重要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和房地產行業一樣,近年來受到監管部門密切關注的地方投融資平臺,今年的境外發債增速同樣迅猛,僅2018年前兩個月發行量就達22億美元,創歷史同期最高。數據顯示,2012年到2014年三年間僅有三只地方投融資平臺海外債券發行,但自2016年以來,地方融資平臺境外債券融資開始提速,2015年至2017年分別為48億美元、109億美元和89億美元,并且越來越多的中西部省份也開始進入境外發債的行列。
事實上,從去年海外發債的中資企業類型來看,除了長期以來的發債大戶央企之外,房地產企業和城投類企業也占據重要一席。Wind數據顯示,去年房企海外債發行數量已達74只,實際發行規模超過366.58億美元,繼續刷新歷史高位,且較此前兩年發行總和增逾99.4%。(記者 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