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航空港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00.1億元,是2012的3.4倍;手機產量2.99億部,是2012年的4.4倍,年均增長約4000萬部;航空貨運完成50.3萬噸,是2012年的3.3倍……
2013年3月7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正式批復,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我國唯一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航空經濟先行區。如今,它已經五周歲了。
五年過去了,航空港區圓滿完成“打基礎、成規模”目標任務,轉入“立新城”的新階段,一個機場小鎮轉變為國際化生態宜居宜業航空新城。
【成績單】
航空港區實現跨越式發展
過去,河南、鄭州受“不沿邊、不靠海,地處內陸”的區位限制,對外開放受到了很大制約,難以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這五年,對鄭州航空港區來說是不平凡的五年,更是跨越式發展的五年。
2017年,航空港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00.1億元,是2012的3.4倍;手機產量2.99億部,是2012年的4.4倍,年均增長約4000萬部;航空貨運完成50.3萬噸,是2012年的3.3倍……
2018年3月7日,在航空港區2018年度工作會議上,鄭州航空港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馬健公布的這些數字,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振奮。
盤點
國際立體
綜合交通樞紐初步形成
隨著機場二期建成投用,鄭機、鄭焦、鄭開城鐵與城郊鐵路引入機場,高鐵南站開工建設,鄭州“米”字形高鐵快速形成。
“三縱兩橫”的高速路網與“三縱一橫”的快速路網初步建成。鄭州機場客貨運躍居中部雙第一,貨運排名進入全球前50名,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個國際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初步呈現。
盤點
全產業鏈多集群發展
航空港區連續五年招商引資超千億元,友嘉、惠科、華銳、合晶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入駐,現代產業基地初步形成,由單一企業轉變為全產業鏈多集群發展格局。
智能終端產業集群實現了“從一個蘋果向一片果園”的轉變,入駐企業188家,累計投產項目60個,2017年手機產量2.99億部,占全球手機供貨量的1/7。
電子商務產業“從無到強”,2017年跨境電商出口排名全國前列,全省占比超過七成,交易單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河南首家飛機租賃業務落地航空港區。
盤點
內陸功能最全
效率最高的通關口岸體系
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建設全部完成,率先實施選擇性征稅、港倉內移等一系列改革創新,2017年完成進出口總額3374.5億元,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一。
目前,相繼建成投用電子口岸、口岸作業區與肉類、活牛等特種商品進口指定口岸,構建起我國內陸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通關口岸體系,現已成為內陸地區最為重要的進口貨物分撥中心。
盤點
政府權力“做減法”
市場活力“做乘法”
過去的五年,航空港區率先實現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電子營業執照、工商登記名稱預核準、三證一章等改革創新。獲批成為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引智試驗區”“人民幣創新試點”“增量配電改革試點”等,成為我國內陸政策疊加最多的一個特別區域。
通過政府權力“減法”,換取市場活力“乘法”。截至2017年底,航空港區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8678戶,注冊資本1544.31億元,分別增長59.3%、25.1%。
盤點
機場小鎮變身宜居小鎮
航空港區的基礎設施覆蓋超過200平方公里,空港片區基本成熟,古城、雙鶴湖、會展物流三個片區初具規模。
省立醫院開診,三甲醫院實現零的突破,已形成15分鐘就醫服務圈。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
園博園、雙鶴湖、苑陵故城三大公園單日最高游客量超過15萬人次。全區綠化面積1436萬平方米,一座生態宜居、科技智慧的航空都市正在快速形成。
【未來】
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
力爭比全省高5個百分點
進入新時代,航空港區將以“五大工程”突破,帶動各項工作全面推進。
全力推進開放工程,著力打造“空中絲綢之路”先導區;全力推進產業培育工程,著力打造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先行區;全力推進提質工程,著力打造國際化現代化航空都市;全力推進創新工程,著力打造航空經濟創新引領示范區;全力推進民生工程,著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馬健說,未來五年,力爭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個百分點,力爭2022年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萬億元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