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年終促銷多,但購房者面對這些“優惠”時,應當保持理性,并通過多方面渠道了解樓盤的全面信息,尤其是開發商的實力、樓盤的品質、建設進度等。筆者在近期的踩盤過程中就發現,當前有些樓盤未拿到預售證就開始推出各種各樣的認購活動。
今年初房地產調控措施頻出,不少置業者選擇持幣觀望,遲遲未進入市場。綜括一年以來的中山房地產市場走勢,盡管調控加碼,但是房價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整體以走穩為主。
按照目前的市場來看,短期內,中山的房價出現大升大跌的概率并不高。因此,剛需買家可留意身邊是否有合適的物業,擇機入市。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對于剛需置業者而言,并沒有絕對的購房好時機。
一手住宅庫存量大近兩月有降價趨勢
根據合富輝煌中山市場研究院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中山一手住宅的庫存量已達到66442套,環比上漲4.6%。這組數據,是2年以來中山住宅庫存的最高點。由于受到網簽限制的影響,3月以來住宅庫存一路上升,今年9月住宅庫存再次漲至6萬套,且增長速度并未有放緩趨勢。合富研究院分析認為,在一個中短周期內,庫存穩步上漲的局面應該會持續。
那么,中山目前在售的一手住宅都在哪里呢?實事上,在24個鎮區當中,包括西區、南區、東區、石岐區、港口鎮以及火炬開發區在內的6個泛城區區域,庫存數量排名穩占各鎮區當中的前十,其中火炬開發區以7494套排名第二。
曾經對于本土剛需客而言,東區是最好選擇,“教育、醫療資源匯聚,同時又是行政、商務中心。”但是隨著東區的房價攀升,與周邊區域拉開差距,泛主城區板塊成為首改人群和剛需產品的主要聚集區,畢竟對于置業者而言,首要考慮因素還是價格。
數據反映,目前泛城區當中,西區板塊在售的一手住宅產品貨量是最充足的,共有4562套。其中,有適合剛需的中小戶型產品,也有大戶型產品。比如,中泰上境目前在售的主要是剛需戶型段產品,有135平方米的四房單位,以及115和107平方米的三房單位,售價約9500—10800元每平方米不等。計劃在元旦前后開盤的天明海怡灣,戶型段覆蓋79—166平方米,售價待定,市場則預估在12000—13000元每平方米。該板塊還有幾個樓盤是主打剛需產品的,比如雅居樂劍橋郡和中莊翠庭,都有100平方米左右的戶型。其中,中莊翠庭主打三房剛需產品,售價13500元每平方米,帶裝修。西區除了剛需洋房之外,該板塊還有別墅。中泰上境有165平方米的在售別墅,樓面售價15000元每平方米。
石岐區、南區以及港口板塊的一手樓盤同樣主打剛需產品,但價格相對西區較高。比如港口的保利國際廣場,主推101—146平方米的三房和四房產品,平均售價14000元每平方米。南區城南客運站附近的合生帝景城,主推95平方米和129平方米的三房和四房產品,毛坯均價從14000元每平方米起。位于岐江河邊上的萬科金域藍灣、遠洋風景也有在售的一手住宅產品,108平方米的精裝單位,售價在13500元每平方米左右。
“一線品牌,屬于城區,帶精裝。特別是13500元的售價,實在比較吸引。”28歲的市民蕭先生于上月首次置業成功,他選擇了萬科金域藍灣的一套108平方米單位。“現時東區的一手毛坯售價普遍在18000元每平方米以上,首付至少在60萬以上,這對首次置業的我來說很難負擔。”
“今年以來房價總體保持穩定,而近期部分區域甚至有所下調,這在二手房市場上反映得更明顯。”中山創二地產的中介小琴告訴筆者,以石岐區豪逸華庭的一套142平方米毛坯單位為例,業主一年前的定價在200萬以上,現時已經降至165萬起。“不少二手房源掛出許久卻無人問津,近段時間隨著市場的降溫,不少業主也開始主動調價。”
近期置業需留神貸款周期或變長
“泛城區部分項目近期價格的確有所下調。臨近年終財務結算節點,部分上市開發商為了沖業績,會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在合富輝煌中山市場研究部經理謝仲娟看來,今年末至明年初這3個月多月的時間,對剛需購房客來說,可能是較好的出手時機。“從基本面看,調控趨勢不會在短期內結束,但中山房價仍存在上揚空間。”
年終促銷多,但購房者面對這些“優惠”時,應當保持理性,并通過多方面渠道了解樓盤的全面信息,尤其是開發商的實力、樓盤的品質、建設進度等。筆者在近期的踩盤過程中就發現,當前有些樓盤未拿到預售證就開始推出各種各樣的認購活動。而且,銷售人員在介紹產品時,并沒有主動告知買家這個事實。因此,購房者應該主動咨詢銷售人員,并要求出售相關的證件。
對于一個樓盤來說,樓號、樓層、戶型的差別會造成房源價格有高有低,購房者也不能只看均價,因為購房者了解的樓盤售價都是均價,但實際購買時價格通常會高出均價。購房者應根據自身需求了解實際房源的售價,然后再比較具體的優惠政策,和周邊樓盤做一個對比,是否符合自己的心理價位。房價是買房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不能因為房價低就隨便出手,全面了解樓盤信息,購房者才能真正做到放心買房、安心置業。
雖然在供應和房價上都有利于置業者,但目前在信貸政策上有一些新情況。早前就有讀者向筆者反映,申請了房貸,但3個月過去了,還在銀行排隊等待審批。
綜合銀行、中介公司及房地產商等多方反饋信息,今年信貸政策的確開始收緊,為了防止資金過多地流向樓市,銀行對于房貸業務作了調整,用于住房貸款的額度減少。在此基礎上,銀行又通過上調貸款利率來彌補收益的缺口,此外住房貸款審批要求變嚴也是放款慢的一個原因。
放款周期變長,對置業者的最直接影響就是,買房的時間成本變長了,原來一個多月就能拿到貸款,如今要等上好幾個月,如果這期間出現變故,比如房主把房子抵押出去,或者開發商以貸款沒按時到賬為由拒絕賣房,都是非常不利于置業者的。
對此,有置業顧問就建議,購房者在簽訂貸款合同和購房合同的時候,應當明確放款時間和相關違約條款,以保障即便放款周期變長也能如期以約定價格買到房子。(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