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今隨著全民健身的興起,鄭州很多小區都有公共健身器材,室外漫步機、太極揉推器、上肢牽引器……各式各樣鍛煉身體不同部位的健身器材,既能讓居民在家門口鍛煉,還增添了生活情趣。
健身器材成了晾衣架
健身器材被電動車和自行車包圍
孩子在老人的看護下,正在悠閑地蕩秋千。
□記者呂高見文圖
核心提示丨居民健身有場所,不出小區就能鍛煉。如今隨著全民健身的興起,鄭州很多小區都有公共健身器材,室外漫步機、太極揉推器、上肢牽引器……各式各樣鍛煉身體不同部位的健身器材,既能讓居民在家門口鍛煉,還增添了生活情趣。
可是,近日有市民向本報反映,自家小區健身器材出現部分損壞,亟待完善。8月9日、10日,大河報記者走訪了鄭州市金水區、管城區多個小區,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小區公共健身器材確實有破舊損壞情況,缺乏及時維護和更新。
探訪|健身器材遭車輛圍困
8月10日上午,大河報記者來到農業路東27號院進行探訪。
在大門口東側花壇旁有一塊空地,不大的廣場上,安裝有五六組健身器材。記者注意到,個別健身器材四周被自行車、電動車包圍著,如果想要進去鍛煉,必須把車輛挪開。
“平時在這鍛煉可美了,但是現在進都進不去。”60多歲的王女士用手指著被圍困的健身器材生氣地說。據其介紹,她是這個小區老住戶,平時沒事就下樓,在小區內的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以前身體不太好,通過器材的“拉拉扯扯”,身體比以前有了明顯好轉。
據王女士透露,近段時間,樓下有很多電動車及自行車把健身器材圍住了,有的電動車上還裝有報警器,也不敢觸碰,一碰警報就響個不停,“我們只好到別的地方鍛煉”。
此外,健身器材的衛生情況,也備受居民關心。記者在探訪過程中,有市民反映,帶著孩子使用健身器材玩耍,沒想到上面粘著的一塊口香糖,差點粘到孩子的衣服上,讓他很不舒服。而在健身器材旁邊,還有一堆生活垃圾,很長時間都無人清理。最終,父子倆掃興而歸。
也有市民稱,健身器材從安裝上那一天起,就沒有人打掃清理過,可能上面沾滿了不少看不見的細菌,對抵抗力弱的老年人和兒童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現狀|部分器材破舊需完善
“一有太陽,公共健身器材上就有人晾衣服,想鍛煉一下都成了難事。”家住金水區未來路附近的廣發花園劉先生致電本報,本來小區內健身器材是讓大家鍛煉身體的,可是,卻成了居民的“晾曬寶地”。
8月9日下午,大河報記者來到了金水區的廣發花園,在大門口北側約200米處,是一處健身廣場,里面有20多種健身器材。由于是工作日,并沒有居民在此鍛煉。記者注意到,緊挨著廣場南側系有一根晾衣繩,上面晾滿了衣服和被褥,在太極揉推器、三位扭腰器上面掛滿了晾曬的衣服。
據小區物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小區之前也存在這種情況,主要是部分保安和保潔人員住的地方比較潮濕,又沒有地方晾衣服,所以他們就晾在了健身器材上。該負責人說,物業曾提醒大家不要把衣服晾曬到器材上,但沒有多大效果,“總不能派人看守吧,這也不太現實。”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管城區商都幸福家園,記者探訪時,一名女士拍打完晾曬在健身器材上的被褥,卷起來準備拿回家。
隨后,大河報記者在未來花園探訪發現,這里的健身器材在一處茂密的樹蔭下,由于裸露在外面,很多健身器材都掉了漆,部分器材破舊,其中一臺健騎機左側一個腳蹬老化,右側腳蹬已經缺失,僅剩下一根鐵棍。旁邊一組器材,頂部鐵皮筒破舊老化,四周露出很多小洞。
“健身器材老化,鍛煉起來很不方便。”附近一名居民坦言,他最喜歡在健騎機上鍛煉,每天早晨和晚上,沒事他就會過來鍛煉,但是少了一個腳蹬,總感覺不舒服。
在隴東小區,很多居民正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記者發現,西側鍛煉手臂抓力及全身肌肉的攀網已經損壞,下面鐵鏈缺少一個固定的鉤子,記者試圖攀爬,但鐵網來回搖晃,存在安全隱患。
調查|要建立職責明確的管理體系
據了解,當前不少小區的健身器材屬于公益性質的設施,一般為政府采購或者體彩等公益機構捐贈,這些部門往往只負責采購和捐贈,很少有后續的維護和管理。而物業和居委會因不是直接責任方,很少主動參與到健身器材的維護管理之中。
記者調查走訪發現,在鄭州市區,大多數小區都有健身器材,也有一小部分老舊小區沒有安裝健身器材。健身器材大多選擇安裝在室外空地廣場,也有少數安裝在樓內。采訪中居民們坦言,無論室外還是室內,只要能夠鍛煉身體,他們就很知足。
某小區一位物業經理稱,平時他們會對小區的健身器材進行維護,也只是擰螺絲、固定等工作,一旦器材出現故障,他們也不會維修。“居民繳納的物業管理費,并不包括健身器材的維修費。一些沒有物業的小區健身設施,則由居委會承擔。”
對此,北京國舜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敬輝稱,小區健身器材的維修產權應該歸社區所有,平時的維護保養也都由社區承擔。從目前看,很多社區管理費用存在資金缺口,大部分社區沒有設立專門的維修基金,只能義務進行維修。張敬輝表示,只有建立一個職責明確的管理體系,才能確保健身器材的維修和更換。政府部門應當每年將此類公共設施納入預算,從中撥出一部分資金,專門對小區的健身器材進行維護和保養,避免意外的發生。
追問|誰來維護小區健身器材?
據了解,小區健身器材的使用壽命一般是6年左右,由于戶外安裝無人維護與人為破壞,很多器材并無法達到這個時限。那么,健身器材出現損壞到底由誰來維護?損壞情況應該向哪個部門反映?
大河報記者采訪了鄭州市體育局設施處,一名工作人員稱,小區健身器材屬屬地管理,管理單位可能是物業或社區、辦事處。如果器材有損壞現象,可向上級單位反映,也可向體育部門反映,還有就是撥打器材上面的售后電話,都會進行妥善處理。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對于健身器材的維修,體育部門給每個區都下撥的有一定的維修經費,各個區也有專項的維修經費,用于器材的維修和保養。一般器材到質保期時,必須更換,市、區都會進行驗收,還會經常加強巡查。
“對于沒有健身器材的老舊小區,如果他們有場地、有需求的話,可逐級申請。”該工作人員稱,這些申請會列上年度建設計劃。目前,鄭州市城市每個社區都有健身器材,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居民不出社區就能健身的需求。
提醒|兒童不宜在健身器材上玩耍
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小區內的健身器材面向群體主要是成年人,適合兒童專用的比較少。有的器材已過了保質期,天性好玩的孩子如果在成人健身器材上玩耍,不小心就會造成傷害。
這樣的事故舉不勝舉。據媒體公開報道,2009年8月,鄭州市南陽路警校家屬院內,一名7歲女孩在跑步機邊玩耍時,左腿被腳踏與地面的空隙牢牢夾住,小女孩的左小腿出現大面積擦痕。2013年1月12日,8歲男孩在鄭州市汝河小區小游園內的健身器材上玩,不慎將手指插入健身器材的小孔中,健身器轉動后,該男孩左手兩根手指被絞斷。
對此,消防部門提醒,兒童由于年齡較小,好奇心比較強,沒有足夠的安全防范意識,不宜在健身器材上玩耍。市民在使用健身器材前一定要閱讀和留意提醒標示牌和使用說明,如果某些器材標注了“兒童不宜使用”,看護人就要加強對孩子的看護,避免兒童使用這些器材。此外,孩子在此類地點玩耍時,一定要有家長在一旁陪同,不要讓孩子遠離自己的視線,以防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