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月7日上午,二七區2017年第一期公共租賃住房(以下簡稱公租房)分配工作正式開始。此次共推出2169套房子,有2225戶經過動態審核符合租住條件的家庭。
廚房里操作臺、灶臺、洗菜池已安裝到位。
公租房內衛生間裝好了坐便器和洗手池。
二七區公租房分配現場,許多人在房源展板前挑選房子。
8月7日上午,二七區2017年第一期公共租賃住房(以下簡稱公租房)分配工作正式開始。此次共推出2169套房子,有2225戶經過動態審核符合租住條件的家庭,可按照報名序號,在規定的時間內依次選房,并簽房屋租賃手續。據悉,這是二七區推出公租房源最多的一次。
公租房源主要集中在升龍城10號、11號院
8月7日上午9時30分,記者趕到位于嵩山路熱力中州頤和酒店的二七區2017年第一期公租房分配現場看到,一樓大廳里擠滿了人,大家正圍著貼滿戶型圖的展板挑選適合自己的房子。
記者發現,此次二七區輪候供應的房源有11個項目,升龍城10號院有620套,升龍城11號院有1535套,聯創佳苑2套,盛世之都1套,聯合花園2套,聯合雅園1套,珠江榮域1套,芙蓉花苑三期2套,萬千世紀城3套,中投聯合匯金城1套,秀水灣1套。其中升龍城10號院、11號院項目為今年新供應房源,其他9個項目為已分配項目剩余房源或原承租戶退出后剩余房源,共計2169套房源,租金每平方米每個月10元錢。
據了解,此次推出的房源中,有兩室一廳、一室一廳、兩居室和一居室4種戶型,面積大的有60多平方米,小的有30多平方米。其中升龍城10號院、11號院內,兩室一廳的房子有686套,兩居室有412套,一室一廳有604套,一居室有453套。由于升龍城是新建樓盤,水、電、燃氣、暖氣齊全,地處嵩山路與航海路交叉口南側,交通便利,成了此次租房家庭的首選。
47歲的周女士和老公在房源展板前看了幾十分鐘,最終挑選了升龍城10號院的一套兩室一廳當首選,挑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當備選。她說,女兒上中學了,應該有一間單獨的房子,因升龍城10號院、11號院兩室一廳房源只有686套,而她選房的排號在700號以后,如果前面選房的人都挑選兩室一廳的話,她只能選兩居室的房子,如果前面有一部分選房人放棄兩室一廳的話,她就能如愿以償。
此次公租房分配時間為10天,每天辦理300戶
8月7日上午,在熱力中州頤和酒店7樓的走廊里,擠滿了等候選房簽合同的人。據現場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介紹,因今年之前已有3000個符合公租房條件的家庭選到了房子,此次選房家庭的編號,是從03003225號開始向后排序。為順利推進選房及遞補工作,二七區住房保障服務中心已對03005800號之前未配租的公租房申請家庭(單位)進行了動態審核,如03005225號之前房源未被選完,排在后面的家庭將及時進行遞補。
為維護現場秩序,避免擁擠,此次公租房分配工作為期10天,每天辦理300戶。參選家庭需攜帶自己的排號,按照選房通知書上規定的時間,到這里依次排隊進入待選區待選。進入選房區選好房子后,經工作人員登記,需到租金核算區核算租金,然后到合同區簽租賃合同并繳納房租和押金。
選房者需在選房時間開始前提前10分鐘到現場。參加選房登記的家庭,必須攜帶申請人身份證、公租房資格證原件和選房通知書。申請人確實因特殊情況不能到場參加選房登記的,受委托人必須出具申請人授權委托書、申請人身份證原件和受委托人的身份證原件,替申請人參加選房登記。
由于選房人較多,進入選房區的每個家庭,選房時間為5分鐘。選房登記開始后,叫號3次不到的或者5分鐘內不能確定的則排到本時間段內選房登記(上午或下午)的最后;當天不到的,視為放棄。
申請公租房應具備哪些條件
當天上午11時,記者來到升龍城10號院1號樓,發現這棟33層高的樓房,每個單元有兩部電梯,每層11戶,房間里已被打掃干凈,廚房里的灶臺和洗菜池都已裝好,衛生間裝有坐便器和洗手池,地上鋪著瓷磚。小區物業部的吳經理說,租房者領到房子后,可以直接搬家入住。
“我挑了一套61平方米的房子,兩室一廳,真不錯!”選到房子的郭師傅拿著剛簽的合同笑著對記者說,他是兩年前申請公租房的,因當時沒有挑到合適的房子,就等到了現在,終于挑到了滿意的房子。
在當天的公租房分配現場,有不少市民前來詢問申請公租房需要什么條件。二七區住房保障服務中心的副主任吳繼承說,在該區申請公租房,一是具有鄭州市戶口3年以上的無房戶,二是持有鄭州市居住證1年以上的外來無住房務工人員,并交納一年以上的養老統籌金。烈士遺屬、市級以上勞模等先進人物,二級以上殘疾、國家優撫對象的家庭申請公租房的,可優先配租。
吳繼承說,近年來,二七區始終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職責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此次推出的公租房源,都是由政府出資購買下來的,是二七區推出公租房源最多的一次。
為使本次分配活動公開公正,該中心將邀請人大代表、保障對象代表對公租房分配過程進行監督,通過公租房實物配租,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記者李嵐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