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省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建設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現代城鎮體系,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帶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省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建設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現代城鎮體系,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帶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站在新的起點上,就要以新的發展理念謀劃推動城鎮化加速發展。
提升城鎮發展質量
新型城鎮化是以“轉移人”“提升人”“發展人”為主線,農村轉移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實現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雙提升的城鎮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推動城鎮化由“土地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提升型轉變。
著力打造新型城鎮化的主平臺。大力推進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按照中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思路要求,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城市承載功能、強化產城深度融合,推進交通一體、產業鏈接、生態共建、服務共享,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使之成為我省城鎮化發展的主平臺、人口集中的大載體、能量釋放的領頭雁。
大幅提升城市承載能力。不斷壯大綜合實力,增強要素集聚、科技創新、高端服務能力,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拓展就業容量。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持續實施“一基本兩牽動三保障”,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尤其要把教育培訓、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放在突出的位置。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美化生態環境,打造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深入推進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智慧化、規范化水平,形成方便、舒心、美好的生活空間。
通過改革消除人口轉移阻力。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雙落地,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機制,暢通城鄉流轉對接渠道,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解決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留得住”“轉得出”的問題。
統籌引導區域互動發展
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而城鎮則是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和經濟形態的表現形式。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城市之間的產業分工、區域之間的融合互動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一體化的發育程度,也影響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因此,在推進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的過程中,要推動區域向心互動發展,形成我省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新支撐。
強化中心帶動。充分利用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河南自貿區、大數據試驗區等國家戰略和政策疊加優勢,把鄭州建成國際性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門戶、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培育成國家級中心城市,增強輻射帶動全省和服務中西部發展的能力。鞏固提升洛陽作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推動豫西北各市與洛陽聯動發展,形成帶動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引導向心聯動。促進周邊城市與鄭州都市區融合對接,在強化洛陽副中心城市地位的基礎上,以加快開封、新鄉、許昌與鄭州融合一體發展為重點,推動增長極由點向面擴展,建設組合型大都市地區,增強核心圈輻射能力,形成中心帶動周邊、周邊支撐中心的互促互進聯動發展局面。
促進錯位互動。我省經濟類型、發展水平不同的板塊,在區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也不同,因此應分類施策,推動錯位互動、一體發展。開封、新鄉、許昌、漯河等產業基礎和配套條件較好的城市要重點加快新經濟、新業態發展,突出提質發展,輻射和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平頂山、安陽、鶴壁、焦作、濮陽、三門峽、濟源等資源型地區要加快培育接續產業,突出轉型發展,加強與中心城市和核心圈城市對接;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傳統農區要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突出跨越發展,形成分工有序、優勢互補、互動發展的區域空間格局。
實現縣域經濟新突破
縣域經濟連接城鄉、對接工農,承擔著我省70%的GDP總量、70%的就業人口、35%的地方財政收入,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既是提升我省新型城鎮化的潛力所在,又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關鍵環節。當前,我省縣域經濟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支撐開始由制造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發展重心由以工業化為核心向以城鎮化為核心轉變,縣域轉移人口由外流轉為流向縣城為主,縣城已經成為我省吸納農村轉移人口的重要載體。同時,隨著中原城市群城市實力不斷增強,城市對縣域由極化效應轉為擴散效應,縣域經濟與市域經濟對接融合步伐不斷加快。必須緊緊把握這一契機,推動縣域經濟實現新突破,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拓展新空間,提供新支撐。
加快形成產業支撐。依據縣域本身的資源稟賦,通過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發展新業態,實踐新模式,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形成一批實力強、特色靚、人氣旺、環境美的經濟強縣。有重點地推進小城鎮建設,打造一批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名鎮。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提升縣城帶動能力。突出縣城作為吸納農業人口轉移的重要載體作用,實施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產業功能、服務功能和居住功能,不斷增強承接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鄉村發展的能力。
充分釋放發展潛能。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進交通、供水、供電、信息、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網絡向農村覆蓋。以城鎮化改變農村人口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以人口集中促進服務業發展,把市場需求、服務業發展、城鎮化發展的潛能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