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鄭州“兩環三十一放射”生態廊道自2012年開始至2016年1月,已完成26條道路綠化,總長280公里。今年7月中原區又有7條道路完成建設。
鄭州“兩環三十一放射”生態廊道自2012年開始至2016年1月,已完成26條道路綠化,總長280公里。今年7月中原區又有7條道路完成建設。可近期記者多次接到讀者舉報,生態廊道沒建好卻變成停車場、菜地、垃圾堆。為啥會變成這樣?哪個部門具體負責?
【現象】鄭州生態廊道成停車場、垃圾堆
據今年10月30日媒體報道,鄭州市南三環與興華南街交叉口東北角生態廊道,被市民當成停車場,廊道中植被被軋壞。
11月27日鄭州市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巡防隊員馬子堅向記者反映,鄭州市北三環南陽路口東南角生態廊道枯木成林垃圾成堆,媒體報道后,才由市政12319安排惠濟區劉寨街道辦事處先行處理,至于這地方到底歸誰管一直還沒個確切說法。
由此,記者開始向鄭州市民征詢更多生態廊道方面的信息,很快就收到多方回應。原來,在鄭州市南四環、西四環上的生態廊道也都難逃被破壞的命運。
【調查】一條路上生態廊道 一邊生機勃勃一邊被破壞
◎垃圾遍廊道 有人還種上菜
12月14日上午,記者從鄭州市南四環張新莊公交站下車,沿路邊的生態廊道向東走。剛進入廊道中小路,就看到樹林中滿地的生活垃圾及排泄物,一米多高的小樹上掛著成袋的垃圾和破布條。
繼續向東行二三十米,廊道中出現一片汽車輪胎及破家具。在距離南四環張新莊公交站200米左右,生態廊道中出現一個深約1米的深坑,近20棵綠植掉進坑里,五六棵已干枯斷裂。知情人徐女士介紹,塌陷深坑是今年夏天下雨沖出來的,至今無人處理。
繼續向東行進不到100米,記者發現,在南四環張齊寨公交站后面的生態廊道竟被大面積改成了菜地,種上了小白菜。再向東行走一兩公里后,記者發現有人在廊道中清理垃圾。
◎一邊生機勃勃 一邊荒草叢生
12月14日下午4點左右,記者來到鄭州市西四環隴海路交叉口西北角的生態廊道,此處的綠植被打理得生機勃勃。然而,沿路口向北約50米處的生態廊道,成排的細小枯樹歪歪斜斜被枯枝殘葉纏繞,地面上的枯葉積了近半米厚。廊道中間還踏出一條小路,沿線又形成了一條垃圾帶。再繼續向北走,穿過一條馬路后的生態廊道又變得井井有條。
◎小吃街加停車場 這個廊道用途廣
當天下午5點,記者又來到鄭州市西四環昌達路附近,西四環東邊汪莊新村小區兩邊的生態廊道,簡直讓人不忍直視。小區大門南邊的廊道中“破沙發和舊桌椅齊堆,枯葉與垃圾一色”,廊中小路上竟還停著一輛大鏟車。
一位在廊道中散步的小區居民告訴記者:“不自覺的人往這兒扔垃圾,但是也沒人管。”
小區大門以北,臨近道路的地方被小商販擺上桌椅做起買賣。而里面則停滿了汽車。廊道中小路上的地磚已被大面積破壞,騎電動車者不時穿行而過。幾個孩子在小樹間綁起繩子蕩起秋千,被綁的小樹搖搖欲墜。記者看到,廊道中的部分樹木已經全株枯死。
【說法】廊道究竟歸誰管?
針對目前調查中發現的情況,記者12月14日下午聯系到了鄭州市園林局宣傳辦公室的王書記,她表示項目的問題需要找到區域的具體負責人才能解釋。記者又將部分調查內容及采訪提綱發了過去。
昨日上午,記者接到王書記電話,她告訴記者,南四環生態廊道屬于鄭州市二七區政府建設管理,而北三環是園林局負責。當記者表示,問題并不局限于某一個區域時,她又告訴記者:“按照文件規定,誰建設誰管理。”
昨日下午,鄭州市園林局宣傳辦給記者發來了關于北三環南陽路東南角垃圾積存處理情況的說明:
“該區域現在由建設單位代管,還未正式移交,我們已責成建設單位在24小時內清理完畢,同時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的負責人進行了約談,并召開了所有標段負責人參加的管理工作會議,要求加強日常管理。根據《鄭州市生態廊道建設管理辦法》鄭政〔2014〕41號(下稱《辦法》)相關規定:生態廊道遵循統一規劃、分級負責和屬地建設、屬地管理的原則,生態廊道建設管理經費按屬地原則及市有關部門職責分工納入市、縣(市、區、管委會)政府部門財政預算,主要用于生態廊道的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維修養護及工作經費等,對于破壞綠地的行為,根據《鄭州市城市園林綠化條例》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然而,說明中對記者在采訪提綱中列出的“是誰在管?政府單位還是招標企業?”“廊道的管護、巡防的周期是多長?”“發現問題后多長時間能解決?”“管理人是否熟知綠植特性,并有發現問題的能力?”“市民發現問題向誰舉報?”等問題并未給出明確回應。
隨后,記者查看了《辦法》的內容,其中第二十三條規定:“市生態廊道主管部門應當制定生態廊道管理養護標準和管理養護考評細則,加強對全市生態廊道管理養護工作的檢查、考評和監管。”而第六條規定:“市園林、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是全市生態廊道主管部門。”
【專家】
建立協同協作機制 明確責任和獎罰制度
鄭州市生態廊道到底如何管理,記者采訪了河南師范大學公共政策與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的副教授劉英基。
劉英基表示,對于生態廊道的保護,應當明確具體的管理辦法,保護措施最好具有可操作性,提高附近居民對于廊道保護的意識和參與性,建立居民舉報獎勵措施;生態廊道的管理還要改變碎片化、條框化的規章管理制度,納入更新的高度,加強交通、環境、營業等部門的協同管理,建立協同協作機制,明確責任和獎罰制度,責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