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是因為一場南小李莊和小劉村合村并城引發的拆遷。涉及的拆遷范圍恰好是鄭州“金三角”:由南四環、中州大道(京深線)、京廣快速路合圍而成,這是鄭州有名的物流集中區。
一直以來,鄭州本土物流人總以惶恐不安的形象示人。
不安,是因為傷筋動骨的頻繁搬遷,一年搬家4次,動輒耗資數十萬元,“說拆就拆”“一夜搬空”并不稀奇。
這讓物流人夜里睡不著覺。他們想要的只是一個安穩的棲身地,不用再為突然而至的拆遷愁得吃不下飯。
【現狀】
部分物流園延遲拆遷
距離那場轟動物流界的外遷截止日,已經過去了數天。
在這之前,十八里河部分物流園區被下發通知,南小李莊村拆遷期限截止到10月20日,小劉村要求10月28日前區域內附屬物拆遷完畢。
這是因為一場南小李莊和小劉村合村并城引發的拆遷。涉及的拆遷范圍恰好是鄭州“金三角”:由南四環、中州大道(京深線)、京廣快速路合圍而成,這是鄭州有名的物流集中區。
做甩掛運輸的趙先生稱,該區域要拆遷的物流園區囊括了大智物流,老亞通物流園,萬里物流園,天海物流園,泰普物流兩個園區,邦慈物流園,盛輝物流園,明珠物流園,三木停車場,四通停車場,鑫四環物流園,黑豹物流園,豫峰物流園,路通物流園等。
11月8日,有人稱,部分物流園區和政府溝通后,獲得了延遲拆遷的“資格”。十八里鎮政府相關人士受訪時稱,合村并城是整體規劃的事,“政策不能變”,物流公司不搬遷是不可能的,但“不會強制拆”。有隱情的物流公司可以找當地項目指揮部,估計會給幾天寬限時間。
“沒想到這次拆遷時間這么緊。很多企業征地有難處。”豫鋒物流總經理蘇建峰說,溝通后會緩一段時間(拆遷),但時間不會太長,可能一年半載。
黑豹物流副總張璽稱,“周圍一圈都已經拆了,我們的倉庫可能也保不住了。先堅持一段,11月中下旬才能過去(新園區),都需要時間呀!”
事實上,已經有物流園區在拆除中。10月25日,河南商報記者探訪時,位于京深線與南四環交叉口的東南角,“四通停車場”已拆大半。
【共鳴】
物流無奈頻繁搬遷
因為拆遷,物流園區頻繁搬家、傷筋動骨的事兒,已非個案。
全領域物流董事長孔照亮甚至稱,物流公司搬遷已成常態,“很多物流商圈因為搬遷都散了,如鄭汴路物流商圈、小李莊物流商圈等。現在搬得多了,也成了常態。”
2008年,東健物流曾接到通知第二天拆遷,一夜之間搬空,“全公司500多個員工跟著搬,拆遷損失40多萬元。”
這并不算新鮮。金象物流在今年5月份經歷過一次搬家,“一個月就損失了200多萬元。搬一次家,把培養的客戶圈全打亂了。”
騰達物流也經歷過搬家之苦。總經理婁平稱,2013年在南四環經營時,一年內搬了四次家。
黑豹物流總經理楊光11年的從業經歷中,搬了四次家,“2005年租了七里河一個50平方米的地方,后來搬到鄭尉路,第三次搬到文治路,第四站又換了個地方,這是第五個地方了。”而他所說的“第五個地方”,即黑豹物流園,如今他面臨著第六次搬家。
【尷尬】
有物流因搬家等原因關門
如今已關門的亞通物流,曾在“金三角”經營過。業內人士稱,亞通物流關門,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頻繁搬家。
“亞通物流在南四環有園區,經營不到一年就拆遷。一平方米賠償50元,結果單拆遷的人工費就耗去30元。”有人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據介紹,嚴格來說,“金三角”片區域并非物流用地,原本不該出現物流園區,但根據實際情況,相關部門還是會酌情對物流園區、物流企業給予補償。
十八里河鎮工會主席盧志偉曾提到,各項手續齊全的物流園區,會按照鄭州市142號文的標準進行補償;手續不齊全的,補償標準按照管城區的相關文件進行,只會補償相應的拆工費。
記者查詢發現,這個“鄭州市142號文”于2014年7月印發,是“鄭州市政府關于調整國家建設征收集體土地青苗費和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的通知”,其中涉及物流搬遷的是“建(構)筑物類補償標準”。
按照標準,地面附著的平房,磚木結構按照495元/平方米補償,磚混結構按照620元/平方米補償;地面附著的樓房,磚木結構按照550元/平方米補償,磚混結構按照680元/平方米補償,框架結構按照1080元/平方米補償,鋼結構按照800元/平方米補償;地面附著的廠房,磚混結構按照460元/平方米(石棉瓦頂)和530元/平方米(空心板頂)補償,鋼混結構按照1200元/平方米補償,框架結構按照1100元/平方米補償(凈高6米以上);地面附著的倉庫,磚混結構按照400元/平方米(石棉瓦頂)和510元/平方米(空心板頂或鐵皮頂)補償;地面附著的彩板房,單層或多層按照210元/平方米補償,廠房按照260元/平方米補償。
【無奈】
搬次家,固定損失超15萬元
對于頻繁搬家,物流人深受其害卻又無可奈何。
在物流業做了10年之久的趙先生說盡了滿腹委屈,“看不慣物流公司跑路,誰又愿意跑路呢?好好的生意不做,苦心經營的公司誰愿意舍棄?是個正常人,都不會丟棄自己的飯碗。跑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停拆遷,物流人不停搬家,導致物流人不斷地投入資金建辦公室、住房,裝修,裝寬帶、監控、電話。”
“搬一次家,連拆帶建最起碼固定損失15萬元以上,還不說運營成本和客戶損失,搬家一次最少1個月穩定不下來,最小的線路一個月人工開支也得5萬元以上,這錢還是賠了,要是趕上大環境影響,一個月賠上20萬元,對物流人來說不是小數字。”
傳化物流進駐鄭州市場時,曾做了一個調研,發現鄭州有68個物流園(包括產權用地和租賃用地),而全國有2000多個物流園區。這一數字明顯高于長春、哈爾濱等僅有十幾個園區的省會城市。
但事實上,物流園區的成本和運營并不盡如人意。鄭州傳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白春波印象中,鄰省有兩個物流園區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也為物流人雪上加霜,“國內貨車300公里的運輸距離,空載率達到30%~40%,日常司機的配貨時間能達到36~48小時。”白春波說。
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物流協會專家委員副主任、河南工業大學副教授王焰道出其中曲折:“政府規劃中缺少物流用地規劃。東邊規劃的有國際物流園,但主要提供給物流地產商、大物流企業,對投資強度、容積率、稅收要求比較高,很多本地物流公司達不到要求,屬于輕資產,沒錢買地,導致很多是臨時建筑,作業條件很差,搬遷成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