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會面臨不少門檻。而首個難題是戶口問題。為解決此問題,意見出臺四大舉措。
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隨著大量農民進城,變成市民,如何提供人口轉移的便捷“通道”?城市如何練好“內功”,迎接大量農業人口轉移?為此,河南省政府制定《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豫政[2016]62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有不少含金量十足的政策,比如具有合法固定場所的進城農民,均可以入戶,購買首套房,給予補貼或貸款貼息等。
戶口|城鎮具有合法固定場所均可以入戶
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會面臨不少門檻。而首個難題是戶口問題。為解決此問題,意見出臺四大舉措。
關鍵詞:激勵
農民進城,村里的耕地怎么辦?
為保障進城農民的權益不受損,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農業人口轉移激勵機制。比如,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關鍵詞:放寬
意見指出,鼓勵各省轄市縣(市、區)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凡在城鎮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包含租賃房屋)的,不受房屋面積限制,均準予入戶。全面放開對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中職學校畢業生、農村升學學生和參軍進入城鎮、留學歸國人員的落戶限制。
關鍵詞:擴大
對于我省全面推行的居住證制度,仍然有個問題,憑著居住證,能否享受與城市同樣的公共服務,這才是關鍵。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意見鼓勵各級政府根據本地實際,不斷擴大對居住證持有人提供的公共服務范圍,縮小與戶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避免居住證與基本公共服務脫鉤。
關鍵詞:保障
農民進城了,戶口問題解決后,還有居住、教育、就業、醫療等一系列問題。能不能留下來,這些問題至關重要。
意見認為,要切實滿足外來應保障人員基本居住需求。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地就近入學政策,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以公辦學校為主接受義務教育,以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為主接受學前教育。抓好農民工技能培訓。全面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實現全省范圍內醫療費用異地結算;推動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參加各項社會保險并平等享受待遇。
住房|對農業轉移人口購買首套房給予補貼或貸款貼息
農民進城后,住在哪里?住什么樣的房子?如何能承擔住房的壓力?為穩定農民們住房的需求,意見明確指出,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購租并舉為主要方向,加快建立購租并舉、市場配置與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
意見認為,進一步擴大住房保障范圍,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住房保障體系,將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加快推廣住房保障租賃補貼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通過住房租賃市場租房居住,實現由實物與租賃補貼相結合逐步轉向租賃補貼為主。
意見認為,要培育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支持其通過租賃或購買社會閑置住房開展租賃經營,引導住房租賃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經營新建租賃住房。加強房地產市場調節調控,推動各省轄市、縣(市)加快編制本地住房建設規劃,統籌安排住宅用地年度供應規模、住房建設總量、供應結構、空間布局和開發時序。
要鼓勵引導農民進城購房,對農業轉移人口購買首套房給予補貼或貸款貼息,鼓勵商業銀行開展農村居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加大對農民進城購房的金融支持。
配套|“十三五”末全部縣及具備條件的鄉鎮、產業集聚區通上管道天然氣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從農民變成市民,城市能否承載?城市該提供哪些配套性支持?意見指出在房屋、交通、市政公用設施等方面,城市應練好“內功”。
首要的是,實施棚戶區改造行動計劃和城鎮舊房改造工程,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其次實施道路交通暢通工程,優化街區路網結構,打通丁字路和封閉街區,加快建設快速路,優化主次干道功能,提高城市道路網絡連通性和可達性。積極推進充電站、充電樁等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
對于市政公用設施,意見指出,加快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實施雨污分流改造,爭取到2020年城市公共用水普及率達到98%,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制鎮實現全覆蓋。
引導天然氣管道向用氣市場集中、規模較大、管道經濟效益較好的鄉鎮及產業集聚區延伸,力爭到“十三五”末全部縣及具備條件的鄉鎮、產業集聚區通上管道天然氣。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到2020年基本建成地下綜合管廊1000公里左右,城市建成區20%以上、縣城1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
在城市公共服務方面,加快城鎮中小學和幼兒園建設,增加城鎮基礎教育資源供給。到2020年,寬帶網絡全面覆蓋城鄉,光纖到戶覆蓋城市所有家庭,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80%。開展美麗鄉村示范創建,爭取到2020年,60%以上的村莊達到美麗鄉村建設要求,有條件的縣形成2-3條美麗鄉村示范帶。加強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保持鄉村風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