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參與城鎮化的是人,而不是戶口,人口往城市集中的趨勢不會因此改變。農村戶口“含金量”在提高,鄉村越來越有吸引力,應該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有媒體調查發現,不少參與全面放開農民進城落戶試點的中小城市戶籍城鎮化率低于預期目標,隨著農村戶口“含金量”逐漸提高,有相當一部分農民選擇把戶口留在農村,存在一定的“逆城鎮化”現象。有人據此擔心這會讓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陷入停滯。
參與城鎮化的是人,而不是戶口,人口往城市集中的趨勢不會因此改變。農村戶口“含金量”在提高,鄉村越來越有吸引力,應該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不過,這種把戶口留在農村的行為,只是一種利益權衡下的趨利選擇,壓根就不是什么“逆城鎮化”。所謂“逆城鎮化”,是在城鎮化進入高水平階段之后,出現人口向鄉村的“回流”和“反哺”現象,一些城市居民厭倦了城里的高房價、交通堵塞、高污染等問題,選擇回到農村親近自然、頤養天年。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我國長三角地區也時有發生。這種歷經城市繁華而回歸鄉土的潮流,其路徑是“鄉村—城市—鄉村”,而留在鄉村原地不動,不是真正的“逆城鎮化”。
就像眼下很多城里人喜歡吃粗糧,覺得健康、養生,一些山區群眾因為食物結構問題也吃粗糧。一種是美食佳肴吃膩之后的口味回歸,一種是物質貧乏下的無奈選擇,概念完全不同。山區群眾吃粗糧顯然不是追逐什么健康、養生的概念吧?據說,在一些發達國家,人們已經不再將臨死前仍在醫院接受“保命”治療看作是“現代化的幸福”了,而是更加看重臨終關懷,認為死亡應該回歸家庭,并當作一種“后現代的幸福”。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也有不少老人因為醫療條件跟不上,不得不“死在家里”,不過恐怕沒多少人會覺得他們是“跨越式”地實現了“后現代的幸福”吧?做的是同樣的事情,但個中深意,卻可以判若霄壤。(薛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