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繼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之后,河南擁有了第四個“國字號”戰略規劃——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繼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之后,河南擁有了第四個“國字號”戰略規劃——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四者將如何影響彼此,備受期待。
【變化】
獲批剛剛三個月
兩地已開始摩拳擦掌
今年5月28日,在首屆中國洛陽優秀人才博覽會上,洛陽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為更好地推進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十三五”期間,洛陽市將拿出不少于20億元,用于引進和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組織引進雙創團隊50個以上,吸引500名以上高層次人才到洛陽創新創業,創辦科技型創新型企業200家以上,實現高端人才的集聚。
如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洛陽選擇用好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這關鍵一招,著力“打通政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道、軍民企地對接轉化通道、市場化運作通道和人才成長通道”,構建現代創新體系。同時密集出臺一系列吸引各類優秀人才的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消除人才政策“碎片化”、“多小散”問題。
而6月16日,投資30億元的億達科技新城項目在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落戶。這是高新區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之后引進的首家高科技園區運營管理綜合體。
據測算,該項目建成后5年內,將帶動相關產業年產值約100億元,創造約1萬個就業崗位,吸引200家國內外行業領先企業及創新創業企業入駐,年繳稅不低于2億元。
【三大國家戰略定位比較】
糧食生產核心區
穩住糧食生產,保證“有飯吃”
以2009年8月國家發改委《關于印發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的通知》為標志,河南省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核心區。
作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糧食生產關系國家的糧食安全和全省一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只有穩住了糧食生產,才能滿足河南自身發展的需要,所以河南主動提出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得到了中央支持。
中原經濟區
讓老百姓“兜里有錢花”
有飯吃了,如何做到“兜里有錢花”,河南再次向中央提想法,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協調,以確保河南能如期跟全國一同實現全面小康。
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描繪了一個以鄭汴洛都市區為核心、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重要經濟區域。
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需要一個載體。而且河南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是要轉變過去那種“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粗放式的發展方式,解決因布局不合理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所以河南選擇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
航空港綜合實驗區
搭建平臺,讓河南更開放地發展
作為內陸大省,河南如何更加開放地發展,時任省長郭庚茂想到了航空。
“因為機場是開放的一個途徑和依托,機場發展不起來,開放肯定不行。”郭庚茂說,這是根據機場對于開放的重要性而決定的。
彼時,為了解決開放問題,河南搭建了一個平臺,就是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2013年3月,國務院批準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河南成為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擁有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國家級規劃的省份。
【專家分析】
“四個輪子”
體現不同階段
不同的發展著力點
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宋向清認為,隨著第四個國家戰略的提出,這“四大國家戰略”就像河南發展的四個輪子,體現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河南發展四個不同的著力點和動力源。
宋向清說,糧食發展核心區是河南立足已有優勢、在中國工業化大潮中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而最先啟動的國家戰略;中原經濟區是在國家提出中部崛起大戰略背景下,為促進河南振興推動中部崛起而實施的國家戰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則是為放大河南區位和交通優勢,探索深化改革新模式,擴大開放新路徑而部署的國家戰略。
在他看來,鄭洛新示范區是在國家需要科技創新技術引領,突破傳統發展藩籬提升,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大背景下,實施的新一輪發展戰略。
宋向清認為,四大戰略全面詮釋了河南優勢和資源稟賦,深入釋放了河南的發展儲備和貢獻潛能,相互支撐,相得益彰,“四大戰略疊加將使河南未來發展具備充足的動能,經濟學上倍增效應將給河南帶來新的希望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