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鄭州市丁樓村拆遷后要蓋高樓,村里原有3棵古樹,古樹的位置和規劃的樓房位置相抵觸。經開發商與當地村委、辦事處的多輪“談判”,最終,為保留古樹,修改圖紙,改變了施工規劃,古樹所在地方或成為苗圃,或成為小廣場。
記者郭致遠攝影
鄭州市丁樓村拆遷后要蓋高樓,村里原有3棵古樹,古樹的位置和規劃的樓房位置相抵觸。經開發商與當地村委、辦事處的多輪“談判”,最終,為保留古樹,修改圖紙,改變了施工規劃,古樹所在地方或成為苗圃,或成為小廣場。目前已因此多花了幾十萬元。鋼筋水泥叢中,古樹傲然聳立,別有一番風韻。相關人員說:“雖然多花幾十萬,感覺很劃算。”
本報訊“村子拆除后,準備新建的大樓為了保留古樹,特意改了規劃圖。”昨天,鄭州市民胡女士致電本報稱,拆遷的丁樓村原址上共有三棵古樹,其中一棵古槐樹,距今已經300年了。鋼筋水泥叢中,古槐樹傲然聳立,亦是一番風韻。
昨天上午10點多鐘,記者趕到高新區蓮花街與石楠路交叉口處,找到拆遷中的丁樓村。記者了解到,正在修建的是一所中學,在其東西走向的北側,一棵壯碩的大樹被藍色鐵皮圍著。樹干上,懸掛著一個小牌,顯示它距今已有300年。樹干周圍,裸露的黃土用水泥修葺,固定古槐的根系吸收水分。
楓楊街辦事處丁樓社區毛衛和書記稱,這棵古槐因其個頭大、年代久遠,在附近村莊很有名氣。村子拆遷時,曾和鄭州市樹木園取得聯系,把它挪至那兒“頤養天年”;后經古樹專家考察,發現它出現病害,一旦挪移極有可能死亡。最終,經過多方面做工作,“這棵樹總算留了下來。”
據該教學樓施工處負責人周賀猛介紹,拿到了這塊地,卻發現上面有3棵古樹,一棵文冠果樹,號稱鄭州唯一的一棵,另外兩棵是古槐樹,樹齡在二三百年。其中最粗大的就是這株數百年的大國槐。周賀猛說,進駐現場不久,他們就對幾棵古樹的去留,與當地村委、辦事處等單位,展開了多次談判,“幾棵樹和規劃建設的居民樓、教學樓抵觸。”他稱,修改圖紙,改變施工規劃,是筆不小的開支,為了保留3棵古樹,對原來的規劃也進行了調整,古樹在的地方或成為苗圃,或成為小廣場。周賀猛說,幾棵古樹留了下來,受到了丁樓村民歡迎,一處新建的樓宇,坐擁幾棵古樹,體現了它的厚重與底蘊。“目前,已經多花了幾十萬元。到最后竣工,具體的金額會更高。”K
線索提供熱心市民稿酬100元新聞線索9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