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中村承載著很多人的回憶,很多年輕人從這里一步步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升職了、買房了、結婚了,扎根在了這座城市,但他們不愿意將家的概念定義成那昏暗的小房間、飄著雜味的衛生間、沒有安全感的睡眠。
棚戶區改造中,政府要求嚴格按照規劃配套建設幼兒園、中小學、社區辦公用房、衛生服務中心、文化站、停車場、警務室、綠地等公共設施。
十二五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鄭州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圍繞“三大一中”戰略定位,以航空港實驗區為統攬,突出“三大主體”工作,堅持開放創新雙驅動,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積極推進鄭州都市區建設。可以說,十二五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勇于擔當奮力拼搏的五年,是省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五年,是鄭州民生改善、市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的五年,是在鄭州發展史上濃墨重彩、必將留下痕跡的五年。
五年的發展和變化,生活其中的市民有切身的感受,參與建設的人們有鮮活的記錄,專家和社會各界也會有各自獨到的觀察、評價和建議。即日起,鄭州報業集團所屬《鄭州日報》、《鄭州晚報》、中原網、手機報及數十個“兩微一端”等新媒體集群聯合推出“我看十二五鄭州這五年”大型系列報道,我們把頭版頭題和重要版面留給普通市民,留給生產和建設一線的勞動者,留給為鄭州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們,留給關心鄭州、支持鄭州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傾聽他們最真實、最動人的講述,從他們的字里行間、話里話外感受他們的喜悅和激動,感受鄭州五年來的發展和變化。同時,我們也期待著各位讀者的參與,如果你有關于鄭州建設發展的難忘故事、精彩圖片;如果你對鄭州未來的模樣,有著美好期許、展望以及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不管是文字、圖片、視頻、動漫都可以發送給我們,我們將認真梳理后予以刊播,期待著與你們一起共同記錄城市成長的腳步,共同感受城市變化的律動。
搬進新社區
生活大變樣
黃崗寺社區居民 賈惠珍
三年前,黃崗寺給人的印象是“握手樓”“貼面墻”、配套設施落后。
棚戶區改造中,政府要求嚴格按照規劃配套建設幼兒園、中小學、社區辦公用房、衛生服務中心、文化站、停車場、警務室、綠地等公共設施。
如今,位于工人路上的黃崗寺小區有一棟3層高的便民服務活動中心,僅一樓大廳就有1000多平方米,村里紅白喜事都在這兒辦,被稱作“幸福大禮堂”。二樓有村史展覽、書畫交流、圖書借閱,也是孩子們放學后閱讀和寫作業的地方。三樓健身場館深受年輕人喜愛,舞蹈課堂則把跳廣場舞的大媽也吸引了過來。
其中,二樓的圖書閱覽中心是二七區圖書館聯盟的一部分,也是棚戶區改造的新試點。看著孩子們在這里快樂閱讀,我們感覺很幸福。
搬進有高樓、有花園、有便民服務活動中心的新社區,“村民”變“市民”,房產收入、集體分紅、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就近就業有了保障,大家的生活和思想觀念也跟著轉變了。
講述·辦事處人員
生活水平提高
不止一個檔次
西流湖街道辦事處 魏少杰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實現“居者有其屋”,并且住得安心、舒心,更是人生中一大幸事。
本月初,白莊村1575套安置房分配工作圓滿結束,208戶村民通過陽光、透明、公平的抽房程序,心中期望已久的新居終于塵埃落定。
白莊村是西流湖街道轄區首個安置房回遷項目,村民在抽號分房那一刻,都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期盼。
村民說:“從改造到回遷只用了不到三年時間,現在村里人的生活水平整體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講述·公司職員
樂享棚戶區改造帶來的美好
鄭煤集團 暴敏冬
三年前,中原西路附近的城中村開始改造,當時我就在想,再過三年這里的一切將大不同。
三年后,中原西路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擁擠不堪、道路泥濘的城中村沒有了,換來的是綠蔭成行的生態廊道、南水北調主干渠,還有環境秀美的西流湖公園。老人和孩子有了休閑娛樂場所,晨練的人有了安全方便的場地,騎行一族在生態廊道專門鋪設的自行車道上,享受著綠色大自然的氣息……
對于我來說,每天走路上下班是一種享受和樂趣。穿過西流湖公園的一隅,走過中原大橋時可欣賞南水北調的碧波,再行走于生態廊道的人行道上,看兩旁的銀杏葉向我招手致意,仿佛置身于林間小路一般。一路走,一路看,享受著大棚戶區改造帶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