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試想,中國的大中城市里,只要擁有一套房子,資產都是百萬元起,遠遠超過標準中的三十萬(夫妻二人總資產算七十萬),肯定是中產了。但是,許多人并不能享受到“中產階層”的穩定、體面的感覺,仍然有一種“下流化”的擔憂。
中國的大中城市里,只要擁有一套房子,肯定是中產了。但是,許多人并不能享受到“中產階層”的穩定、體面的感覺,仍然有一種“下流化”的擔憂。
10月13日,瑞士瑞信研究院發布第六份年度《全球財富報告》,報告研究了過去一年(2014年年中到2015年年中)全球財富的變化情況。報告顯示,中國取代日本成全球第二富裕國家,中產階級達1.09億人。
“中產”這個數值從何來而?原來,“報告以美國作為基準國家,當地以擁有5萬至50萬美元的財富(2015年年中)來界定中產階級成年人,并采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購買力平價值系列,按本地購買力計算,得出其他國家的等值中產財富范圍。”也就是說,資產只要有大約五萬美元,放到美國都可以稱為中產了。可為什么我感覺,這點錢,就算在中國的大中城市里,也僅夠溫飽呢?你還買不買房子、結不結婚了?
其實,許多機構都曾出臺過“中產標準”,這些標準相互印證。比如,前幾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作過報告,定義中國中產階級是那些年收入(按購買力算)在1.35萬到5.39萬美元(約合9萬到36萬元人民幣)間的人;而國家統計局則將中產階級定義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約合5萬-42萬元人民幣)間。即便算上通貨膨脹,現在有所抬高,但仍然是偏低的。
這樣,我倒是明白中國1.09億的中產階層是從何而來了。
試想,中國的大中城市里,只要擁有一套房子,資產都是百萬元起,遠遠超過標準中的三十萬(夫妻二人總資產算七十萬),肯定是中產了。但是,許多人并不能享受到“中產階層”的穩定、體面的感覺,仍然有一種“下流化”的擔憂。隨著經濟的下行,失業率增加,房價居高不下,生活成本提高,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中產本來就是夾心受氣階層,如果沒有相當雄厚的經濟保障作為后盾,“手停即口停”,朝不保夕的擔憂隨時會涌來。
但一些數據,考慮到了溫飽問題,但未把克服心理焦慮的經濟保障進行加權計算。
另一方面,在各種媒體和網絡的探討中,所謂的中產,形象是不一樣的。最新一份關于北亞地區的中產階級調查則顯示,中國大陸自認為是中產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在另一份調查當中,自認為是中產階級的,流動資產中位數是150萬元……
不僅如此,在許多時尚媒體和財經媒體的生活方式的渲染之下,所謂“中產”,往往糅雜了這樣一些標簽:“個人年收入30萬元以上”“有至少一處一線城市房產以及一輛30萬以上的私家車”“會說除了英語以外的第二門外語”……現在或許還要加上“喜歡馬拉松或公路自行車”“有自己的上師,認識法王”……
當然,這些標準到了后面,不僅矯情,而且可笑了。可笑是因為暴露了許多人對富人生活的單一想象,想象著“等我有錢了,就買兩個大玉米饃饃,一個吃,一個扔”。這種隔膜,來源于大家很難接觸到真正衣食無憂、只考慮享受的中產階層;我們只能靠想象,能滿足“不缺安全感”的人群,必須有很多很多的錢,很多很多的愛,是真正的富豪。
確實,從絕對數值來說,中國的生活成本比日本、美國、西歐等國家是要低不少的,1000美元的購買力或許會更高一些。但衡量中產階層一個重要的標準是,能不能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進行自由支配消費。如果考慮到中國的醫療、教育、養老等保障體系極其不完善,中國人必須未雨綢繆,要省下足夠的錢來應付這些恐慌,中國的購買力又比實際上要低很多。
最后,再補充瑞信報告上的一點:“財富增長重心已傾向于財富水平較高的階層,富裕階層的財富自2007年占財富總值增加了5%,中產階級所占的財富自2007年起下跌9%至13%。”也就是說,別看中產人數變多了,但實際財富和對社會的影響,可能正在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