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狹窄的樓梯擔架無法使用,醫護人員只能靠背轉移患者。沒電梯的小區樓梯狹窄,有電梯的小區很多也無法供急救擔架使用,這種現狀著實讓人擔憂。記者發現,到底多大的電梯才能容納擔架,該規范中并沒有明確給出具體數字。
記者在實地測量某小區空間大小
狹窄的樓梯擔架無法使用,醫護人員只能靠背轉移患者。圖片由家屬提供
近日,今年97歲的開封市民曹老先生因食管返流導致心臟病和哮喘復發。急救人員趕到后,發現曹老先生住在二樓,樓道較窄,急救擔架無法進入使用。出診醫生見狀,立即把曹老先生背下樓,送上了救護車。
當時,曹老先生的親屬用手機拍下了這一幕,并上傳到網上。網友紛紛點贊。一位網友說:“看到照片,突然間覺得在這個霧霾的冬天確實感到溫暖。”
醫生背病人下樓,確實讓人感動。然而,感動之余,擔憂也隨之而來:對于一些突發危重疾病的市民來說,樓梯和電梯就是他們的“生命通道”,如果由于樓梯、電梯太窄等原因,導致擔架無法使用或浪費太多時間,這樣豈不是延誤了病人的治療,甚至危及生命了嗎?
現狀
沒電梯或電梯狹窄急救人員抬患者走樓梯
1月9日上午,大河報記者來到開封市中心醫院急診科,該科院前護士長徐靜告訴記者,目前開封市區大部分老式居民區基本上都沒有電梯,而且樓梯過道很窄。很多高層住宅樓雖然有電梯,但是有的很難容納急救擔架。“多少年了,這個麻煩其實一直都存在。”
據了解,一般情況下,急救車出診時會配有一個司機、一個醫生、一個護士。急救車抵達病人所在位置時,跟車醫生首先會對病人進行基本的檢查和救治,然后再轉移病人。“轉移病人一般會使用擔架,對有胸悶等癥狀的病人,我們會使用擔架椅。”徐靜說,但是這種擔架椅只有新型的急救車才配有,“無論使用哪種方式,我們經常都會遇到‘轉移難’的問題。”
“所以一般都是男護士優先跟車出診,遇到‘轉移難’的問題,男護士可以幫忙抬患者。有時病人家屬太少,連我們的司機都要跟著一起抬病人。”徐靜說。
孫寶啟是開封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管護師,他做護士已經八九年了。“基本每天都會遇到‘轉移難’的情況。記得有一次去救治一位體重280斤的病人,由于沒有電梯,我們四個男同志只好用擔架把他從六樓抬下來。”孫寶啟說,抬一層就要休息一會兒,“抬到救護車上后,我整個人都累得都站不起來了。”
方法
醫護人員隨機應變克服“轉移難”
孫寶啟告訴記者,工作多年,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急診病人,同時也積攢了多種轉移病人的經驗。“對于病情較輕者,可以攙扶著他們乘電梯下樓,沒有電梯就走樓梯。”
而在一些沒有電梯的居民樓,當病人無法自主行動、樓梯窄、擔架無法使用時,“我們就使用擔架椅或者找一把結實的椅子,將患者抬下樓梯。”孫寶啟說,有的居民樓雖然有電梯,但是放不下擔架的,我們也會采用這種方法。“讓病人躺在被子里蜷縮著,我們再抬進電梯,運到地面。”
有的電梯,擔架斜著能夠勉強放下。這時候孫寶啟等急救人員有時候還將病人固定在擔架上,然后連人帶擔架以“頭高腳低”的形態傾斜著放在電梯內。“如果病人是突發腦出血、心臟病、腰椎骨折等情況,急救時需要平躺抬運,只能采用依靠擔架把病人一層層從樓梯抬下樓。”孫寶啟說。
“很多情況下,我們會根據病人情況采取措施,但這樣都可能會耽誤救治甚至影響病情,最科學的運送病人方式,還是讓病人平躺在擔架上。”孫寶啟說。
孫寶啟說,他出診到過的住宅樓的電梯都放不下醫用擔架。“電梯里放不下擔架,家屬和我們都很著急,有時也會造成醫患之間的矛盾。我們也只能想方設法把病人盡快送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