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年前的一場電動車充電事故,讓鄭州“最大城中村”——陳寨的房東和房客至今難忘。將近4年的時間里,陳寨村委為確保村民人身財產安全,排除電動車充電帶來的安全隱患,規定嚴禁在室內、樓道內對電動車充電。
3年前的一場電動車充電事故,讓鄭州“最大城中村”——陳寨的房東和房客至今難忘。如何確保3萬多輛電動車安全充電,讓陳寨上下備感壓力。房東們強硬推行著村內制定的禁令,將一輛輛電動車送進新建起的充電車棚內,并用“保姆式”的管理服務維持著運轉。
調查
陳寨村內至少有3萬輛電動車
北環與文化路口以北約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陳寨號稱是鄭州最大的城中村。800多幢層高不一的民房內外穿梭著數萬輛電動車,由此而來的安全問題成為村民的一塊心病。
房東陳先生幫記者算了一筆賬,陳寨村內千余戶村民中,平均每棟樓得有30輛電動車,“樓房高度不一樣,保守說3萬輛還是有的”。
忙碌一天后,電動車多在夜間回村,為了防偷,車子全被推進樓內,將一樓堵得僅剩一條窄道,私拉亂扯的電線將樓梯拐角處的空地弄成“水簾洞”。
租住在陳寨5年多的付女士說,2010年10月,因電動車充電引發的火災事故造成10人受傷,其中一人九成以上皮膚被燒傷,“那段時間,我見到樓下的電動車和私拉亂扯的電線,都不想邁步回到出租屋”。
“也就是電動車出事那一年,村里開始研究電動車充電的事。不敢再出事了。”陳先生說,房東們更是如履薄冰。
處罰管理在4年時間內卓有效果
昨日上午,從文化路向西拐入陳寨村后,鄭州晚報記者發現,多數居民樓大門敞開著,門外停放有電動車,門內的通道上則極少見到電動車的影蹤。
一樓大門外,除了用白色粉筆寫下的招租信息,幾乎全部都貼有“電動車一律不準進院,發現一次罰50元”的標語。
硬邦邦的口氣,加上50元的罰金提示,似乎讓人看到電影《功夫》中蠻橫的包租婆在現實中的影子,事實卻證明,正是這“霸道”條令有效阻遏了房客推車進門的腳步。
將近4年的時間里,陳寨村委為確保村民人身財產安全,排除電動車充電帶來的安全隱患,規定嚴禁在室內、樓道內對電動車充電。
“樓梯、樓道不能堵住,租房的也不想被罰錢,慢慢地就形成了自覺。”陳先生說,村民與村委會簽有管理協議,罰款雖有爭議卻有效果,部分房東確實處罰了不守規矩的房客,但處罰后管理更加有效了。
建立車棚提供收費的停放和充電服務
嚴格的管理外,是新建起來的數個“電動車保姆式集中停放車棚”,作為配套設施供居民統一存放電動車,并提供統一的充電服務。
圍繞陳寨走一周,記者發現國基路、中方園路和東風渠邊的空地上都已建起集中停放車棚,中方園路陳寨花卉市場外是兩座長約100米的車棚,國基路邊則是一座長約30米的車棚。
在車棚內,記者看到停車位上標有號碼,并配有充電用插線板。正在此停車的小伙稱,停車兼充電的費用為每月40元。
“建立電動車編碼、車主信息,進出必須登記,還設置有電子眼監控。”車棚管理人員介紹,車棚24小時有人看管,費用根據車型50~80元不等,到車棚停車的人很多。
陳寨村委表示,對夜間停在樓下的電動車,村內正在制定措施加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