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城市的發展、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中村存在管理體制落后、社會治安混亂、人居環境惡劣、配套設施欠缺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城市化發展進程,廣大村民和市民要求改變城中村臟、亂、差局面的愿望非常強烈。
2012年以來,為構筑“域外樞紐、域內暢通”的交通體系,打造生態廊道和水系景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居住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鄭州市委、市政府圍繞交通道路、生態廊道、四類社區、組團起步區、中心城區功能提升和產業集聚區六個切入點強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大加快了鄭州市的城中村改造進程。
截至目前,鄭州市中心城區建成區316平方公里內的124個行政村(含228個自然村)中,158個自然村(涉及100個行政村)已拆遷,已拆遷面積約7145.87萬平方米。已有95個村(組)完成控規批復,85個村(組)完成集體土地轉國有,完成土地轉國有49916.79畝,完成土地收儲22685畝。94個自然村(涉及63個行政村)已開工建設安置房。
勇于探索
建立改造新模式
城中村改造工作,涉及面廣、情況復雜,在全省乃至全國來說,沒有統一的政策。但隨著城市的發展、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中村存在管理體制落后、社會治安混亂、人居環境惡劣、配套設施欠缺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城市化發展進程,廣大村民和市民要求改變城中村臟、亂、差局面的愿望非常強烈。
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指出,城中村改造是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著力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改善民生,提升鄭州市的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鄭州市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先后出臺并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切實形成了一套規范、有效、符合國家大政方針的工作機制。
鄭州市城中村改造始于2003年,“今年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作為重中之重的城中村改造已進入沖刺階段。”鄭州市城市改造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城中村改造進程緣何提速?專家指出,提速的根本原因在于創新。鄭州市打破了傳統的改造和安置模式,采取了以政府主導模式進行的城中村改造。即由區政府成立的全資或控股公司,具體負責城中村改造的拆遷和安置房建設,減少了私利的主導。政府全程監管,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時,真正讓群眾享受配套更完善、環境更優美的城市生活。
規劃先行,簡化程序。在堅持規劃的整體性、前瞻性和控制性的基礎上,鄭州市采取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同步編制的原則進行。修建性詳細規劃審定權下放到各區規劃分局,市規劃部門備案。在城市總體規劃等基礎上,由市規劃局向區政府下達規劃設計編制條件,區政府委托具有甲級資質的建筑設計單位負責安置區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由區規劃分局審定。
依法規范供應土地。在土地整理環節,按照政府主導模式,由區政府委托國有全資或控股公司進行土地一級開發。建成區內的城中村土地按國有土地確認、登記和管理,其他土地報批征收。在土地供應環節,對于安置居住用地,確權的土地由村集體申請自辦出讓,報征的土地明確以劃撥方式處置;經營性安置用地和開發用地,堅持走招拍掛程序。土地出讓凈收益按年限按比例補貼撥付各區政府,用于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同時,為減少群眾后顧之憂,鄭州市對于劃撥方式處置的安置房按照商品房上市交易,上市交易時免繳土地出讓金。
明確全市統一的補償標準。被拆遷人選擇貨幣補償的,補償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面積、區位、用途等因素確定,原則上三層以下(含三層)的合法建筑,按市場評估價給予補償。被拆遷人選擇產權調換的,按照人均住房安置建筑面積不大于60平方米房、商業用房不少于10平方米標準安置,并允許以激勵方式按成本價增購不大于20平方米住宅安置用房,人均總安置面積不大于90平方米。對集體經濟組織合法經營用房人均不超過30平方米的部分按1∶1給予補償安置。在安置房建筑面積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鼓勵群眾以住宅用房置換商業用房,并對商業用房實行集體管理與經營,以解決群眾就業和后續生活來源。
發展公共服務讓群眾受益
周新莊建筑工地北側,中原萬達廣場的一派繁榮景象呈現在記者眼前。兩座毗鄰的寫字樓高高矗立在十字街角,底座商場周圍停滿了車輛,前來購物的人們進進出出……這里原本屬于羅莊村。
往日的羅莊村,到處是灰白相間的水泥樓,后期疊加的樓層,擁擠的“握手樓”……密密麻麻。
而如今,一番拆遷改造之后,昔日破舊的居民樓搖身一變,儼然一座現代商廈。商場南邊兩排咖啡色高層居民樓拔地而起,居民都已入住。
城中村改造凸顯的成果不止這一處。通過改造,鄭州市建成了曼哈頓廣場、國貿中心、升龍國際中心、大連萬達等一批商業綜合體。不僅增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為群眾的購物、休閑、健身和娛樂提供了方便,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使城市功能不斷得到完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城中村改造不僅大大改善了居住條件,村民的住房、門面房等財產性收入也翻了倍。”羅莊村委會負責人說。
此外,在規劃編制過程中,鄭州市高度關注群眾的醫療、健身、休閑、教育、就業等需求,合理規劃和建設停車場、公共綠地,以及中小學、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
據鄭州市城改辦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已完成土地招拍掛的城中村改造過程中,鄭州市已累計盤活建設用地33011畝,其中用于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配套設施的用地13974畝,占盤活土地總量的42%,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配套設施建筑面積248.1萬平方米。
其中,規劃建設中小學、幼兒園174所,占地1929畝,建筑面積97.2萬平方米,將大大緩解鄭州市中小學生上學難的問題。
規劃新建擴建道路160條,占地3040畝,其中拆遷燕莊村打通的未來路和金水路,構建了市區二環路網結構;
聶莊村拆遷即將打通的緯二路、緯四路,將緩解金水路和黃河路交通擁堵現象;
圍繞全市打通188條斷頭路和“井字+環線”,先后啟動了涉及科學大道西延的五龍口村、涉及金水路西延的沙口村以及紫荊山路南延的站馬屯村等。
規劃綠地188塊,占地3098畝,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著力配建社區服務中心、醫院、社區衛生站、消防站、變電站、派出所、公交場站、公共停車場、公廁、垃圾中轉站等公共服務設施,累計占地1884畝。
圍繞鄭州市委提出的構建合理的城鎮體系、合理的人口布局、合理的產業布局和合理的就業結構,全市農民居住環境城市化、公共服務城市化、就業結構城市化和消費方式城市化的“四個合理”和“四個城市化”工作任務和目標,《關于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通知》對全市棚戶區改造工作目標進行了明確。市長馬懿指出,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高效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工作。工作推進中,要突出政府主導,突出辦事效率,突出完善配套,突出資金籌措,突出工程質量,突出“雙改”同步,確保改造扎實高效推進。
“舊瓦房換成了新樓房,各家還分到了門面房,現在俺們衣食無憂,這日子想說不幸福都難啊!”在政通路附近公園里,一位正在鍛煉身體的老大媽笑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