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央廣經濟之聲報道,零首付在深圳絕對不是一個營銷噱頭,尤其在二手房市場。
據央廣經濟之聲報道,零首付在深圳絕對不是一個營銷噱頭,尤其在二手房市場。記者走訪發現,深圳新興二手房中介平臺中躍地產,在店鋪門口打出了零首付的廣告牌吸引客戶眼球,聲稱深圳任何小區任何房子都可以做零首付。
這一幕其實并不陌生,早在2009年,上海也有中介操作“零首付”幫客戶買房,當時的辦法是做高房價,騙取銀行房貸,客戶只需要出極少的資金即可買房,接近于“零首付”。風險在于放大了杠桿,買房者一旦因為房價下跌而棄房,銀行的麻煩很大。也許有人會說,房價怎么可能下跌?而只要尊重數據和尊重事實的人都應該清楚,無論是1997年,還是2009年,深圳房價的確都曾下跌。后來政府為了保GDP和經濟增長速度,出政策將樓市救起來,那是后話,也是變量。無論是投資還是投機,我們不可能每次都指望“變量”出手救命,那和賭博有什么區別?
中躍地產的手法顯然是違規的:由中介墊資購房,而背后的資金實質是來源于銀行,將紅本拿到手后,再從銀行做抵押,以消費貸形式套錢出來,客戶只需支付中介的服務費,中介收取4%的服務費以及短期墊資的利息。對這樣的手法應該嚴打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中躍地產為什么這么做?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原因很簡單:客源不足,或者說有效客源不足。現在房價高企,限購、限貸等政策將很多有經濟實力的購房者擋在了門外,能夠支付首付款的剛需在過去這一兩年已經出手,甚至相當一部分改善型需求者也已入市。剩下的基本就是無力買房的剛需,買不起的需求其實就不是真正的需求。
中介總要做生意,總要賺取傭金,因此,如何鉆空子,如何讓買不起房的人也能支付首付,這就成為解決問題的核心。中躍地產的這一做法,和美國次貸危機前一些地產公司的做法是不是很相似?讓買不起房子的人,以某種“曲折”的方式買得起房,中介公司倒是干干凈凈撤退了,銀行卻被晾在了沙灘上。后果是什么?看看金融危機時那些哭喪著臉的金融巨頭們就知道了。
風險確實在逼近。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昨日發表的臨時數字指出,今年2月全港整體私人住宅樓價按月回落0.25%,為連續兩個月環比下跌,并創八個月最低;當月租金亦連跌三個月。前幾年殺進內地樓市并且賺了點錢的80后、90后地產中介和業主們可能很難理解,香港的房價怎么可能下跌?那里難道沒有剛需?其實,香港的樓市經歷過三次熊市,第三次熊市(1998年-2003年)中的1998年底,大型住宅售價比高峰時期回落了50%。這都是歷史數據,無人可以否認。
內地樓市沒有在2009年完成一次“下蹲”動作,導致開發商、中介、炒房客產生了不切實際的“虛火”:政府要依靠土地財政,政府不敢讓房價下跌。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事實,但是現在的問題在于:政府還敢不敢以放松樓市調控的手段來救經濟?我到目前為止沒有看到確認的消息,倒是杭州、長沙的放松限購的消息被否認。很多人都說調控無用,實際上,調控正在給房地產行業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因為消化剛需的空間已經被用到了極致,必須有新的替代空間。中躍地產的“零首付”就是房地產鏈條上的一次違規的“空間探索”。它的出現標志著調控已經到了最緊繃的時刻,博弈加劇,花樣百出都是必然的。
李嘉誠在數月之前出售內地物業,并直言房價太高、泡沫嚴重,提醒投資者不要去賺“最后一個銅板”。這一次,他恐怕又說中了。 (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