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3年以來,我國房地產調控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年的歷程。2013年,盡管在樓市調控的重壓之下,地方政府依然掀起了一輪賣地高潮,各地“地王”頻出。競合地產董事長王東表示,現行的試點房產稅過于溫柔,導致稅收作用不如行政手段,無法收到嚴肅政策應有的效果。
2003年以來,我國房地產調控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年的歷程。在這期間,除了2008年出臺了稅費優惠和減免等救市政策外,其他幾乎全部都是限制樓市發展的調控政策,然而,至今為止,幾乎所有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最終結果都不理想,對此,有觀點認為,房價調控目標屢屢落空,根源在于樓市調控未觸及根本,凡是觸動地方政府利益的,如土地財政、房產信息聯網等往往巋然不動,相反,政策屢屢指向購房者,從而導致調控政策猶如隔靴搔癢、文不對題。
地方政府頻繁賣地 摘“錢袋子”不容易
早在“新國五條”出臺之時,就有專家指出,“國五條”及各地細則雖較以前更嚴格,加大了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價格管理的職責,但它只針對了房價,并未針對土地價格,沒有對構成房價約30%至60%部分的“土地財政”這一房價的基石進行調控,因此,其調控效果不會太明顯,甚至可能會大打折扣。如今,這一預言不幸被“言中”。
2013年,盡管在樓市調控的重壓之下,地方政府依然掀起了一輪賣地高潮,各地“地王”頻出。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高達41250億元,創造了土地市場有史以來的新高。同時,土地收入占地方政府基金收入的比重高達86%。從宏觀面來看,最近幾年,土地出讓收入都占到了全國財政收入的1/4~1/3;而對于很多三四線城市而言,其土地出讓收入能占到地方財政的一半。
此外,有統計顯示,10年前地價在整個房價中大概只占20%,近幾年則上升到60%甚至更高。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就認為土地出讓金是推高房價上漲的“罪魁禍首”。一邊是地王頻出,一邊是財政增收,讓人不得不質疑這種生財之道。
業內人士表示,調控難以觸及地方政府的根本利益——土地財政,也就難以控制住房價。“一面是政府高喊‘嚴控房價’,另一面卻是‘放任’土地市場成交火爆,暴露的恰是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于依賴。”房價與地價總是相互影響。在樓市火爆的時候,地方政府更愿意多賣地,而缺乏真正控制房價的動力。
溫柔版房產稅不能調控房價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收比重,尤其提到了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由此,將人們降房價的希望再次寄托到了房產稅上。然而,從目前已經開征房產稅試點的上海和重慶來看,由于目前的房產稅太過溫柔,對房價的抑制作用十分有限。
從渝滬房產稅的試點方案來看,政策幾乎把所有的雷區都繞過了。渝滬房產稅的稅基過窄,列入房產稅征收范圍的住房很有限。以重慶為例,存量住房中除了重慶市的獨立別墅外,都沒有列入征收范圍。事實上,人們對房價的不滿意,是針對普通住房的房價,可房產稅把很多應該納入征稅范圍的撇開了,只能調控高檔住房的價格,對普通住房市場的再定價沒有作用。從稅率方面來看,重慶市房產稅的稅率為0.5%、1%和1.2%三個稅級,上海市房產稅的稅率為0.4%和0.6%,過低的稅率加上只對很小范圍的住房征收,對樓市影響可謂微乎其微。
競合地產董事長王東表示,現行的試點房產稅過于溫柔,導致稅收作用不如行政手段,無法收到嚴肅政策應有的效果。按照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要想讓房產稅起到調控房價的作用,必須實行寬門檻、高稅率的政策,讓房產稅成為地方財政來源的長久通道。不過,這對已經習慣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來說,可能要經歷一段“陣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