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月初,住建部等部門對多地樓市進行調研,收集相關信息,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意味著,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正在加快建立。從目前來看,各地方年初定下的樓市調控目標恐怕大多將難以實現,因此,此時不宜對限購政策進行松綁。
11月9日,萬眾矚目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正式拉開帷幕。由于會議關乎中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因此,全國甚至全世界都進入了“三中全會時間”,關于三中全會的所有消息都會引發輿論聚焦,而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未來走勢,更是成為其中備受關注的對象:千呼萬喚的樓市調控“長效機制”能否如約而至?房地產限購政策是否會逐步取消?房產稅會不會大面積擴容?小產權房將走向何方?是否將允許集體土地入市……這一系列問題引發了各界的猜想和解讀。
調控“長效機制”將建立?
1998年實行住房制度改革以后,房地產市場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但同時也帶來了房價上漲過快等一系列問題,2003—2013這十年間,政府雖先后多次對樓市進行調控,限購、限貸等政策被用到了極致,但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考量調控政策延續性,期待樓市能夠建立調控的長效機制。
10月初,住建部等部門對多地樓市進行調研,收集相關信息,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意味著,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正在加快建立。
10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政治局學習時強調,只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滿足多層次住房需求。要總結我國住房改革發展經驗,借鑒其他國家解決住房問題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住房建設的規律性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統一、規范、成熟、穩定的住房供應體系。
這次講話,為未來樓市調控的長效機制奠定了方向,外界也據此分析,房地產市場長效調控機制呼之欲出。再加上近期樓市冷熱不均,熱點城市進一步沸騰,給房地產調控提出了新的挑戰,更加劇了市場對調控長效機制建立的心理預期。
對此,有權威人士透露,目前,樓市長效機制尚處于研究階段,但僅是一個建議,不過建立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已經形成一種共識,但這種共識與確定建立長效機制之間還有段距離。
亞太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表示,房地產發展長效機制應該以法律、經濟、金融、財經、稅收的市場手段為主。他認為,今年或明年短期之內很難形成“房地產發展長效機制方案”。
限購政策將取消?
新一屆政府就任以來,在多個領域強調了市場化、規范化的思路,再加上樓市長效機制的醞釀,有人猜測,這是否意味著以限購、限價為代表的短期行政手段迅速退出市場?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當前行政手段不具備大規模退出房地產調控領域的條件。
在第四季度的開頭,樓市調控壓力不減反增。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10月份,全國百城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685元/平方米,環比9月上漲1.24%,且自2012年6月以來連續第17個月環比上漲,漲幅比上月擴大0.17個百分點。
從目前來看,各地方年初定下的樓市調控目標恐怕大多將難以實現,因此,此時不宜對限購政策進行松綁。
此外,繼9月份多個城市收緊限購政策之后,10月份以來,又有部分城市開始重新向市場傳遞調控信息,如深圳推出深八條,從二套首付以及利率方面對房地產市場施加影響;北京出臺以“自住型商品房”政策為核心的“京七條”、上海新近推出的“滬七條”等,這無疑是政府主管部門行政干預樓市的又一次升級,也從側面說明,短期內限購等行政手段不會退出樓市。
事實上,梳理近幾個月來高層領導及有關部委人士公開表態,并沒有關于政策松綁的說法。“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推出意味著現有政策松綁,更多是外界的一廂情愿。”一位專家表示。
競合地產董事長王東表示,由于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建立是漸進的過程,相應的,以“限購”為代表的行政手段退出,也應是漸進的過程。否則,在缺乏有效替代政策的情況下,大規模放開限購,必然會引起市場的反彈。因此,即使樓市調控的長效機制能夠出臺執行,但仍然無法完全取代行政調控對于房價的控制作用,預計在一段時間之內,行政手段與長效機制還將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