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鄭州和開封,作為河南極具代表性的兩座城市,在歷史上就曾交相輝映,共同升華中原文化。競合地產董事長王東:鄭汴一體化的終極目標是實現鄭州和開封之間的功能互補和資源優化配置。
鄭州和開封,作為河南極具代表性的兩座城市,在歷史上就曾交相輝映,共同升華中原文化。2006年9月8日《關于建立協調發展機制加快推進鄭汴一體化的協定》的簽訂,更是掀開了兩座千年古都打破地域限制、融合發展的新篇章。此后,鄭汴融城步伐大步流星。時至今日,同城融合為兩地發展帶來了各種利好。在鄭汴一體化的刺激下,開封的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市區樓盤銷售速度明顯加快,尤其是開封西區,已成為開封高檔樓盤的集中地,市場發展呈現良好勢頭。同時,鄭開大道沿線的中牟白沙、官渡組團區域也已成為鄭州市新的開發熱點,包括建業、利海、亞新等多個開發商在這里都有土地儲備和項目建設。
鄭汴歷史上就血脈相連
早在2004年8月,受省發改委委托,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啟動了《中原城市群發展研究報告》編制工作,并在報告中建議:“十一五”時期,應優先推動鄭汴一體化發展。由此,“鄭汴一體化”的概念正式提出。不過,歷史上,鄭汴之間的關系就是其他城市很難比擬的。
據記載,公元前360年,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就是由鄭州東部水域寬闊的鴻溝通向開封并流入淮河水系的,那時,鄭州就為開封的“成長”注入了養料。到了宋代,開封成為國際大都市,而當時身處鄭州的祥符營屬于“飛地”,由京城直管,專為開封提供特殊物資。兩城親密,由此可見一斑。
鄭州和開封歷史上淵源極深,和兩座城市的地理位置有著天然的聯系。鄭州至開封兩個城市的空間距離是60公里,隨著兩市向東、向西的相向發展,實際相距僅38公里。而且兩市之間地勢平坦,基本無任何天然障礙,為兩市相向擴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此外,鄭汴兩市相同的文化背景與連枝通氣的文化血脈是兩市融合有利的內涵因素。目前鄭州下屬的各縣、市,包括鄭州本身在歷史上都曾為開封的屬地。鄭州除本地人外,由開封遷往鄭州的人數為其他各市之首。兩市無論在語言特點、生活方式及市民習俗方面較其他城市尤為趨同。
鄭汴一體化發展逐步深入
2005年11月16日,《中原城市群總體發展規劃綱要》座談會召開,“鄭汴一體化”被重點論述。同年12月份,鄭開大道的開工建設,標志著鄭汴一體化發展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
2006年11月,隨著鄭開大道的建成通車,以及鄭開城際公交的同日開通,更將鄭汴一體化推向了一個發展的高潮,在鄭汴兩地市民心目中,同城的愿景日益強烈。
2007年9月27日,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鄭汴產業帶總體規劃》,其中確定,用15年的時間(2006年~2020年),打造一個167平方公里的“夢想”:把鄭汴產業帶打造成為中原城市群核心區的先導區、鄭汴一體化發展的產業聚集區、全省節約用地的示范區,讓鄭汴產業帶成為我省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鄭汴一體化的快速推進,引起中央高度重視。2011年9月,《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出臺,明確提出支持鄭汴新區加快發展、推進鄭汴一體化發展等,標志著鄭汴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進一步凸顯了鄭汴一體化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并拉開了以鄭汴一體化發展為引擎的中原經濟區全面建設的大幕。
去年年底,省發改委以及鄭汴兩市政府,三方共同簽署《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鄭汴一體化發展的框架協議》,同時,兩市發改委、工信、交通、農林、水利、旅游、商務、文廣新等部門之間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全力推進鄭汴兩市電信同城、金融同城、交通同城、產業同城、生態同城和資源共享。
同城的道路走了8年
城建一體化
從鄭汴一體化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到如今將近八年時間。通過緊張推進,鄭汴兩城在城市規劃、路網交通、金融同城、產業融合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按照《2013年鄭汴一體化專項工作方案》要求,今年,鄭汴兩市將全面啟動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同時,鄭汴兩市還將以交通、生態、水系等重大通道項目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快鄭汴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
經過近八年的全方位推進,鄭汴一體化建設正從兩市人民曾經的夢想逐漸變為現實,但冷靜下來思考發現,目前仍有很多體制壁壘、區域分隔等因素,阻礙著兩市的融城步伐。鄭汴一體化最終能夠走到哪一步?鄭州和開封要想加速同城化的進程,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入手?記者采訪了有關經濟專家和房地產業內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