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廣州某中學的林老師60歲,退休之后每月將領到約3300元的退休金,老伴孔女士已經58歲,退休3年了,原來是某國有企業的普通職員,退休金為2500元。弊端提示:沒有把房產留給女兒,女兒或有怨言;房產“倒按揭”之后獲得的收入只有“按揭買房”付出額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未必劃算。
廣州某中學的林老師60歲,退休之后每月將領到約3300元的退休金,老伴孔女士已經58歲,退休3年了,原來是某國有企業的普通職員,退休金為2500元。目前兩人住在天河區一套價值300萬元的舊住宅中,無其他房產;家庭流動資產約有41萬元。女兒已經結婚生子,在某事業單位工作。請問,按照目前的經濟狀況,兩位老人該如何養老?
“以房養老,不用吧,我們都有退休金,雖然不多,但也過得去;我周圍的親朋像我這個年齡的也都能自己養老,既不用靠孩子,也不用靠房子。”面對本報記者的咨詢,家住廣州天河區的“準退休”老人林先生如是說。
近日,“以房養老”話題被坊間炒作得沸沸揚揚,多數老人以“情感上不接受、不適用于實際情況”為由大加貶斥。實際上,“養老”與“理財”一樣,基礎原則都應是“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房產也好,國債、黃金也罷,都應講究多元配置,希望達到成功“養老”的目標。
記者對比發現,“出租房養老”比純粹的“倒按揭養老”更適用于目前城市老人的實際情況。
三種理財方案
1.多元配置:31萬元流動資產 年化收益率超4%
該類家庭可以采取穩健理財的方式,多元投資養老,用投資收益補充退休金的不足部分。本方案可主要選擇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基金與黃金等屬于風險較小、可期待收益率中等的產品。貨幣基金充當家庭“應急準備金”,配置比例應高于中年、年輕家庭的一倍,4萬~5萬元為適宜,以應對“突然住院”等急事;平時退休金的結余部分,也可直接在銀行卡上購買成貨幣基金,增加收益率。
按照表格組合,該類家庭的31萬元流動資產(10萬元的黃金除外),獲得4%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并非難事,有效跑贏了名義通貨膨脹率;年利息至少為1.24萬元,每月增加1000元的收入,生活更加游刃有余。
弊端提示:難抗通脹,流動資產還有貶值的風險。
2.以房養老:“倒按揭”未必劃算
在70~75歲之間,將價值300萬元的房產“倒按揭”給銀行,按照六成抵押、基準利率扣除還款利息粗略估算,每月可以領取1~1.2萬元左右的按揭養老金,不過,不同銀行的產品設計可能會帶來養老金的差異較大。這筆錢,可使林老師老兩口的生活得到質的飛躍。余下的資金仍可以繼續投資,增加偏股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的投入,取得更多的理財收益。等待10年的期限到期之后,如果兩人依然健在,可以有兩個選擇:1.用流動資金償還房產“倒按揭”利息,房產依然歸自己;2.房產歸銀行,二老再購買或租賃新住宅住宿。
弊端提示:沒有把房產留給女兒,女兒或有怨言;房產“倒按揭”之后獲得的收入只有“按揭買房”付出額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未必劃算。
3.退休金養老:抗通脹弱
按照廣州目前的生活水平,兩位老人的退休金總計5800元,解決溫飽是沒有問題的。此做法的好處在于:簡單明了不費事,并且還可以有效規避投資市場的風險。但如果原來單位的醫療保險并不健全,生活質量較退休前會大打折扣。弊端提示:抗通脹能力弱。